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持續溝通行動 留下經驗給災民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其實我們都容易從外來者的角度來討論部落觀點。」方瑜揚站在講台前向大家說到。

參與嘉義縣社區災後文化復健服務團和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專業團隊的方瑜揚,是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的研究生,自去年莫拉克風災後,就隨著團隊進入阿里山鄒族的來吉部落協助重建。藉著這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在十月份會員大會的論壇,方瑜揚不吝地將他在來吉部落的經驗與來自各方關心莫拉克重建議題的人分享。

團隊在來吉部落的嚴重災情中發現,並非第一時間的人員傷亡或財產的損失,而是部落發展中早已潛伏的問題具體浮上檯面。由產業與觀光發展中長期忽略的生態營造,到宗教與人文發展中持續失落的傳統文化,才是來吉部落成為嚴重災區的主因。

「中立是種態度,但是我的做法更重要!」方瑜揚表示,在持續一年多來的重建過程中,團隊遭遇了許多來自部落的批評,尤其是在心態的部分,原住民認為外來團隊的他們沒有將心比心,重建工作遲遲不得人心。因此方瑜揚的團隊提出三個口號:有效的溝通、我們一起、部落成為主體。

「在這磨合的過程中,漸漸地原住民終於將我們視為朋友,也會一起大聲聊天。」方瑜揚的團隊在重建過程的一開始,是希望以幫助部落提出願景,來達到重建社區、整合經濟的效果,但最後他們體認到:討論與行動應跳脫安遷與重建兩大中心價值,重建事務應先由部落本身開始。於是團隊開始協助原住民農友自我經營農產加工,並幫忙發展合作組織,打開多元的經濟通路。

「不管是到什麼樣的災區,只要是外來的團體駐入重建,希望他們只把經驗留給當地居民,而不是要『創造』一個本身不是屬於這災區的東西。」方瑜揚說,體貼的做法比起草率的中立標準來說,對部落重建的幫助更大。「透過持續地溝通與行動,團隊與部落的互信關係才可能被建立,也才能發揮我們協助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協助。」


鄧桂芬/製作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會員大會

八八重建報

台大「八八水災」援助行動報導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