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艾純/台北報導】在學運團體越來越少的現在,「教育公共化連線」可算是比較新的一員。公共教育化連線前召集人潘欣榮說,除了關心學費調漲議題外,與反高學費聯盟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所面對的是公眾及教育部,而後者則深入至校園,並且提出他們的訴求。
民國九十四年所成立的教育公共化連線,潘欣榮表示,其宗旨主要依循三大主張,其中包括:公共教育監督、自主管理和社會承擔。所謂公共教育的監督,是希望能達到讓社會公民參與者,進入校園來看學校如何經營,並且要求學校能將資源、資金透明化。
以目前來說,有很多的學校成立各自的董事會,沒有自主的管理,而學校經營者多由教育報所選出,潘欣榮說,當中雖有一半以上的成員為校外人士,但僅有少數為家長,因此在投票表決議案的時候,家長意見較難被採納。公共教育化連線的第二個主張,就是希望教育能達到自主管理的層面。所謂自主管理就是希望由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決定學校資源方面的分配。
以目前來說,有很多的學校成立各自的董事會,沒有自主的管理,而學校經營者多由教育報所選出,潘欣榮說,當中雖有一半以上的成員為校外人士,但僅有少數為家長,因此在投票表決議案的時候,家長意見較難被採納。公共教育化連線的第二個主張,就是希望教育能達到自主管理的層面。所謂自主管理就是希望由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決定學校資源方面的分配。
其實,教育公共化連線的前身為「解放高等教育聯盟」。成立的原因在於九十三年時,私立學校紛紛於學生放暑假時召開學務會議,使多數學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毅然決定調漲學費。很多學生只能在暑假接到學費單的時候,才發現漲學費,卻沒有一個可以發聲抗議的管道。之後,其他學校陸陸續續也發生同樣的事情,於是輔大、政大、東吳和台大等學生便結合起來發動抗議,而教育公共化連線就正式成立了。
輔大黑水溝副社長江奕翰可為教育公共化連線的成員之一。他說,對學生來講,教育是切身的問題。學生常面臨到想修的課沒開成,不然就是因為老師人數不足,班級人數額滿了,就不能修課的問題。其實,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是因為結構的問題。
江奕翰表示,教育其實應該是公有化的東西,學生想學,就應該要滿足需求的開班,而不能因為說沒錢、沒資源、沒老師就不開。在教育被私有化的過程之中,教育慢慢變成是一種商品,在「使用者付費」的狀況之下,為節省開銷,要如何重視教育的品質?對他來說,教育公共化才是真正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然而黑水溝也有相同的想法,並且成為教育公共化連線的加盟團體,共同發起並支持這樣的組織。
對學運團體來說,潘欣榮表示,現在可以說是最壞同時也是最好的年代。說是最壞,那是因為活動號召,將較於從前,人數顯得少。但是,若是願意來參加活動的人,反而來的人都比以往更為熱血,更有抱負。「如果不在當下,那待何時?如果不由我們開始,那要等誰來帶領?」(If not now, but when? If not we, then who?)在經濟狀況不好的現在,學運活動份子感受得到危機,對於學運就會有更深刻的感觸。
延伸閱讀
教育公共化的基本概念與批判
高學費壓力的來源
「窮人難靠大學翻身了」
窮人翻身 靠教育公共化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