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以圓心為起點的Our Museum

720【記者冼家慧/台北報導】創校已有五十多年的臺灣藝術大學,在校長黃光男的帶領下,以「博物館專業有助於藝術大學特色的凝塑,以學術提升與國際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為理念,在校園內打造一座屬於臺藝大學生的藝術博物館(Our Museum)。

「臺藝大藝術博物館」原身為民國五○年代落成的舊行政大樓,建築師楊啟鉉以「保留原有舊貌建築風格,但能展現時代感。」為設計原則,把舊行政大樓的主要結構與外觀保留,外場以玻璃帷幕建構整座博物館,形成穿透的現代感。同時,楊啟鉉在設計「藝博」時,十分強調彈性空間的轉換,每一個間隔或擺設都可以隨時拆除和改動,以符合不同展期的需要。


由於「藝博」位於學校的正中央,有如圓的圓心一樣,所以此館已經成為臺藝大學生最常經過的新地標。「藝博」之所以命名為Our Museum,負責人李斐瑩表示,通常我們介紹自己的父母時,都會以「我的父母」來表明他們是屬於自己的,而Our Museum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希望當臺藝大學生跟別人介紹這座博物館時,會用Our Museum (我的博物館)這個稱呼, 來表明這是一座屬於他們的博物館,以增加親切感。」

「藝博」共有三個樓層,一樓是「臺藝美學」,是一家專門販售由台藝大師生所創作的藝術品的商店,經理李伊仙表示,學生所寄賣的作品都經由老師篩選,再放到櫃上銷售,「校長期望師生在創作藝術品後,有通路把他們的作品銷售出去,所以把一樓的商店對外招標,而我們老闆李黃寶賢得知此消息後,就和校長一拍即合,促成臺藝美學的誕生。」臺藝美學旁邊附設咖啡廳,牆上掛滿學生所繪製的油畫和雕塑作品,這些藝術品都是公開發售,李伊仙表示,「臺藝美學」跟二、三樓的展場形成合作社的方式,二、三樓是參觀用途,一樓即是一個銷售空間。

二樓「台藝印象」為常設性展覽,用實體、文字和影像呈現台藝大美術、設計、表演及人文,五大學院的特色,同時設有「王度先生明清家具文物捐贈展」、「陳得仁先生台灣史前文物捐贈展」兩大主題常設展。三樓「臺藝典藏特展」則展示了台藝大歷年學生優秀留校作品,為台藝大培養藝術人才作出回顧。李斐瑩表示,一般藝術博物館的典藏品都是靠收購而來的,「藝博」猶如一座「發電機」,學生能創作藝術,所有藝術品都能自給自足,這是「藝博」有別於一般藝術博物館的特色之一。

「藝博」亦致力發展數位典藏,除了典藏具有文化教育的台灣藝術作品外,亦收集了臺藝大歷年傑出校友(如李安)的留校作品,李斐瑩表示外界對於介紹李安的資源已經十分充足,而「藝博」則擁有李安學生時期所製作的影片和作品,這些資源都是有別於外界的私有珍藏。

「藝博」面臨的問題是空間不足,如果將來要典藏更多的藝術品,會形成一個困境,李斐瑩表示,校長有鑑於此,所以在開發博物館時,就以「博物館群」概念規劃,「校長希望將來把每一個系所大樓,發展成大眾參觀的空間,到時除了「藝博」本館外,整座校園都會變成一座藝術博物館」。

目前,「藝博」旗下設有「藝術大使」,在臺藝大各系中,所有大三到大四的在學學生以及研究生中,挑選出對於藝術教育、推廣以及博物館導覽工作有興趣的志願服務者,培訓出能提供博物館導覽服務和接待學校貴賓的學生大使。另外,「藝博」期望成為「綜合性社區博物館」,吸引台藝大學生以外的市民參觀,並與鄰近各級學校分享大學博物館的藝術教學資源,但李斐瑩表示,畢竟台藝大附近交通並不發達,而且鄰近學校的數目不多,他們希望將來能與「林家花園」等文化指標的地方進行合作,以吸引更多社區民眾參觀。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