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楊儒門 為農業尋找新出路

654【記者廖芷妍/台北報導】一身輕便、率性的打扮,「白米炸彈客」楊儒門正在教室講授台灣「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的困境。他以多元角度探討本土農業,以豐富的資料教授課程,不僅傳達自己的理念,也讓學員對農業發展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00八年,楊儒門經由朋友介紹到文山社區大學任教,以「台灣三農的困境與出路」為題於每週三晚上開課。他說,來社區大學開課是一種緣份,只要有人願意聽,他就願意講,不管上山下海,地方如何偏遠,他都願意去,「當彼此的溝通擁有相同的交集點時,一切都很值得。

對於教學方式,楊儒門也有自己的一套哲學,他笑說,教太生硬的東西,一定沒人願意聽,所以講課內容必須是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並且要知道如何說一個生動的故事。此外,他上課的方式也很隨性,並未照著課程大綱一步一步走,他希望學員能與老師有更多的互動,所以幾乎都是大家一同分享自己的經驗,相互討論。

另外,每堂課他都會準備許多資料與學員一同分享,不僅運用大量的照片來講解課程,也播放紀錄片讓大家了解農民耕作過程。他說,別小看農業,任何步驟、動作都具有很深的學問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對農業不了解,對農業的印象也都是負面的。

楊儒門指出,部分民眾想到農業只會聯想到老農年金,農民只會要錢、要補助,但假設從事農業真的會賠錢,那有誰願意去做?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果菜市場、超市都是靠農民種菜、種米而生存下來的,因此大家應該正視農業問題,而不是將其污名化。

楊儒門同時也質疑媒體與農業的關係,他認為離開政府補助的農業新聞,媒體報導農業大多是負面的,不是報導農產品驗出農藥過量,就是說有機蔬菜殘留農業,先前還有媒體在高接梨盛產季節時報導梨子諧音來,不適合拜好兄弟,造成價格不漲反跌,果農損失慘重。對於這些負面新聞,消費者有權力知道這些資訊,但是希望在這些負面報導外,也能有媒體正視農業問題,為農民發聲、做正面形象。

「或許是因為農民的寫字與表達能力比較有困難,所以不能為自己說話。」楊儒門說。因為他們無法為自己發聲,必須透過一個詮釋者替他們寫文章、替他們說話,因此詮釋者這個角色變得很重要。但儘管如此,詮釋者往往無法中立、客觀的報導,並且詮釋的權力都集中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怎麼說、怎麼做,農民也無法影響他們。

除了探討當前的農業議題,楊儒門也安排四堂戶外參訪課程,他表示,台灣目前有三個農民市集,一個隸屬中興大學,另外兩個則分別在台中合僕及高雄美濃,會想帶學員去參觀是希望促進城市與鄉村的交流。

在農民市集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有機蔬果,參觀的人可以購買,也可以品嚐他們烹煮的食物,他們簡單的烹調料理,強調不加任何配料與調味料,一切回歸自然,更難得的是,來到農民市集可以與農民互動,大家都很願意分享自己的種菜經驗,也能教民眾如何吃的更健康。

對於參訪課程內容,學員們臉上都露出興奮且期待表情,一再詢問楊儒門關於農民市集的資訊。學員卓淑惠表示,會來上這堂課是因為對農林、農業有興趣,農村裡的智慧是在都市學不到的,而老師與大家分享的經驗也都相當可貴。另一名學員也是因為關心台灣農業現況而參與課程,他表示,透過楊儒門第一手資料讓他對農業的實際情況有更深的了解。

對於台灣農業的未來發展,楊儒門希望每一項農產品都能擁有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來幫助農業推展,像是古坑的咖啡有名,是因為它擁有一個愛護土地的故事,即使他的產量少,前不久還被爆出參雜進口咖啡,但仍受到民眾喜愛。另外,他也希望能夠為農業找出一條出路,不管是農業還是做農業推廣,都能開出一個簡單的標準、找到一個大家都能共同種植的方式,讓農民可以執行,也讓消費者信賴這個標準,安心購買,有個雙贏的局面。

攝影:廖芷妍
文山社大: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102巷12號(木柵國中)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