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農業心 農村情 咱的愛

【記者吳彥賢/台北報導】神農廣播電臺節目《咱的農村咱的愛》,是一個農業專業節目,節目從電臺創臺至今已將近十三年。臺長戎屏國表示,參與節目製作的同仁都抱持著「學習」的心態,去吸收農業知識。

深受南投、嘉義、雲林、彰化農民朋友們喜愛的神農廣播電臺,《咱的農村咱的愛》可算是招牌節目。參與製作的戎屏國說,節目當初是由董事長兼創辦人王柏鐺先生一手規畫的。由於董事長是農家子弟,對農業有很深的情感,除了創辦電臺,還親自規畫節目。「而節目開播這麼多年,也蠻能符合農民的需要。」

節目一共分為四個單元,在「雞鳴早看天」單元中,有著一日之際在於晨的觀念,向聽眾報告當天的氣象、溫度、溼度等等。講究「天時」的概念,提醒農友們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和該種植哪些當令作物等等。

而「農政與農情」的單元內容,戎屏國說,用台語講就是一句話「包山包海」。「農政」最主要就是配合政府政策作宣導,比如說之前生產過剩,米價下跌,政府鼓勵休耕並發補助金。現在全球糧食恐慌的現象發生,就要宣導農民們配合復耕。

又如同在先進農業國家所倡導的「農產履歷表」政策,其實也需要讓農友們真正了解。戎屏國認為,如果農民們不了解政策,每天要記錄土壤、水、施肥等等事情,對他們來說會覺得很麻煩。只有農民真的了解了,才不會去「造假」,並且努力配合。

「農情」部分主要提到一些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等等。節目主持人陳蕙蘭說,現在有個新品種的「小西瓜」,是吊著種的,就讓她覺得十分新鮮。或者是甜度非常高的「水果玉米」,也讓他印象深刻。

綜合了以上「天時」「地利」「人和」之後,就到了「稻花香裡說豐年」單元的採收時刻了。戎屏國說,傳統的農產品,多半是自己吃,頂多是洗一洗直接拿去市場賣。然而現在,還要多了清洗、防腐、包裝等等手續。最重要的課題則是「行銷」,對農友來說,銷路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

在「空中早市」單元裡,會向聽眾報告當天的行情價是什麼。戎屏國表示,這樣不但可以讓農民不被菜商「壓榨」,消費者也不會被「坑錢」,對雙方都好。他也提到,雖然現在網路發達,但農民多半不會使用網路,透過電臺節目的播送,可以造福農民們。

「其實農友們的求知慾很強,絕不輸給所謂的讀書人」。陳蕙蘭說,電台舉辦的講座,以及參觀農場的活動,農民們都十分踴躍的參加,不清楚的也都會打電話到電臺詢問,這也是支持她做節目的動力來源。

此外,電臺也固定出版《神農日誌》,裡面有詳細的農業資訊和知識。電臺也提供代為送土檢測的服務,農友們有問題也可以打到電臺詢問。


節目播出時間:FM99.5(南投、嘉義、雲林、彰化地區)週一至週六6:00~8:00
或可上http://blog.xuite.net/hueilana/blog線上收聽部份節目。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