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洪瑋庭/台北市報導】「大家早,請問一下各位,今天是民國幾年幾月幾號阿?」由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的年度失智症防治照護講座來到了第五場,講座一開始,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問了一般人都答得出來的問題,「大家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可是罹患失智症的老人就是答不出來。」年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當年紀大了,記憶漸漸地退化,很多時候,他們身不由己,只能無奈地讓記憶隨著歲月慢慢流逝。健忘是老化的副作用,血液量減少、腦萎縮或是壓力、疲勞等,都是老化的記憶障礙原因。數據顯示,年齡每增加五歲,失智症發生率就會增加一倍,台灣到二零零六年底統計失智症人口約為十四萬人。隨著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未來失智症人口必然增加,如何防患失智症及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已成為老人議題的重點之一。講座上提及,失智症患者的主要症狀分成三大類,分別是記憶障礙、辨識障礙及認知障礙,也會出現不安、焦躁、幻覺或妄想等周邊症狀。隨著病狀逐漸加重,問題行為跟居家意外事故的發生率也會節節上升。因此,失智症協會舉辦了一場「失智患者的居家環境安排」講座,主講人陳政雄為老人建築研究室主持人,研究老人建築已數十年的他表示,「大家都比較注意如何用藥物治療失智症,但是其實,改善居家環境也是幫助失智症患者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由於身體及認知的障礙,失智患者容易受到環境的傷害,需要物理性的安全及感情上的安定,「治療失智症有三個方面:藥物、人跟環境。藥物在身體層面提供協助,但無法完全根治失智症,家人的陪伴提供了失智患者感情上的支撐,而改善居家環境則是能讓失智患者感到安定,消除他的不安。」張政雄的一席話,點出了居家環境對失智患者的重要性。首先,必須強化環境的認知力及方向感,由於失智患者易有時空混亂的情況,所以居家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