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薇安導覽】近年來,許多公司大動作的裁員、減薪,導致失業率不斷攀升,很多人把矛頭指向經濟不景氣。為了避免受到資方隨意裁撤的威脅,勞方自組工會對抗資方的方式已漸漸普遍。以下介紹的三部紀錄片都是勞工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勇敢對抗資方的故事。身為勞工階級的我們可以從中學習,提早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在台南新營有著二十八年歷史的東洋針織工廠,因為緊縮營業,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宣布停業,並將五百一十一名員工全部資遣。自稱是街頭SPY的羅興階將他們抗爭的過程拍攝成《勞資趣味競賽:你濃我濃----台南東洋針織關廠抗爭事件》。
由於資方僅願意支付五成一的資遣費,而且剩餘的四成九則需待變賣工廠土地後發給,同時資方更逃避員工退休金達兩億多元。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東洋的勞工只好成立自救會,不但圍廠抗爭,也多次北上向勞委會請願,這場抗爭從一九九六年十月至一九九八年八月,歷時達兩年之久。但諷刺的是,最後先讓步的,竟是政府。勞委會為了平息勞工的憤怒,同意以貸款方式發放部分款項。純樸的勞工覺得已獲得政府回應,因此結束抗爭,回到鄉下。可是部分勞工因不了解貸款細節,或因心中仍存有憂懼,不敢領取貸款,等於又回到原點。
二00一年,中國時報中、南編輯部遭資方無預警裁撤,也是裁員當事者之一的廖德明將勞資雙方的抗爭過程,以及失業員工的心路歷程,拍攝成紀錄片《那一天,我丟了飯碗》。一九九五年七月,中國時報為求南北平衡,強化中、南部地區新聞報導,分別在高雄及台中成立中國時報中、南部編輯中心。雖然遇到大環境景氣低迷,不過六年來,中國時報於南部地區的發行量及廣告量並未下滑。但是二00一年六月一日,總社人事副總突然南下宣布裁撤中、南編輯部,由北部南下協助擴編的人員全數可回台北總社工作,但是中南部在地招考人員則全部就地裁撤。百名遭裁撤的員工無法接受這個決定,於是開始組織中時工會自救,爭取恢復在地工作權。
諷刺的是一直宣稱虧損、拼命裁員減薪的中時集團老闆余建新,在二00五年居然斥資九十三億購買三中「中視、中廣、中影」,卻沒錢支付員工更優惠的資遣費。因此中時工會持續抗爭,為了合理的資遣費,更為了最重要的工作權。最後地方勞工局認定中時資遣理由不符合勞基法第41條之規定,依「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及「處理重大勞資爭議事件實施要點」,可召開「重大勞資爭議協調會報」,可限制負責人出境及嚴審投資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