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在台灣的故事 龍哥報給你知

【記者徐子喬/台北市報導】製作將近九年的三立電視台行腳類節目-「在台灣的故事」,內容節目涉及廣泛,包括鄉土民情、民間小吃、本土產業、山水風光等,三千多個日子,四百多集,走訪過多少鄉鎮,訪問各種形形色色的人,製作人謝岳龍先生說,在這八年多累積太多情感,認識許多好朋友,這是製作這個節目所得到的珍貴收穫。

三立電視公司製作了一系列-台灣地理雜誌共七個行腳類節目,製作人龍哥說:「行腳類節目是三立電視公司的一個招牌,當初公司想要製作台灣地理雜誌和世界地理雜誌,成為電視台的一個品牌。其實行腳類節目的花費相當高,包括外景、人事等費用金額相當可觀,但公司還是堅持作下去,繼續製作下去。我想是公司對台灣這塊土地的一份執著和熱忱,而我也是認同這個理念,希望這個節目可以一直下去。」

做出與其他行腳類節目不同的區隔,製作初期利用故事性的節奏,先鎖定一個目標題材,找尋目標題材周遭的可報導的故事和素材,串成一整集的架構和故事。現在則以人以事為單一的製作主題,清楚描繪引人入勝的地方。在台南的許忠進先生做為節目的忠實觀眾,他表示在台灣的故事這個節目內容讓他感覺到濃厚的台灣味,讓人有一種關懷鄉土、並且是以「觀眾角度」去介紹、報導這塊土地,有時候還會有一種歷險的趣味。

在台灣的故事做過非常多題材,包括:鄉土民情、人物的故事、風景名勝……等,做過這麼多題材、這麼多故事,龍哥說:「每天都有新的事、新的人,要怎麼去找到新的製作素材?答案很簡單,看報紙、看電視、上網,關心生活周遭,每天都要觀察台灣發生了甚麼事,就這麼簡單。也有觀眾會熱心提供我們訊息,也有之前交陪認識的老朋友告訴我們好玩新奇的。其實內容就是貼近大家的生活而得來的。」

龍哥對於台灣有一份熱忱,這份熱忱延續他對節目的執著和品質要求。他表示:「觀眾對於台灣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又可以用多少特色來描述台灣,又或者描述自己生長的鄉鎮市?這塊土地有太多值得探討跟了解,而且永遠都挖掘不完的新鮮事,我們要作的就是讓觀眾去認識更多台灣的樣貌。就好比阿里山小火車,這個大家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阿里山對台灣而言有很大的代表性,但是為什麼?或許很少人說得出來,阿里山的鐵路是世界三大高山鐵陸之一。我要作的,就是這樣,不要讓民眾對於台灣只是個模糊的印象,而是要有對土地一份更深的認識。」

除了這些題材之外,在台灣的故事著重其中一塊「人的故事」,製作一系列『台灣之光』的專題,包括台灣製作棒球手套的技術、台灣啦啦隊等。龍哥說:「大多人都知道王建民是台灣之光,其實台灣還有其他令人驕傲、為國爭光的事蹟。我們報導出來是希望有更多人注意,進而讓這些為台灣爭取榮耀的人可以得到關心、注意,不要讓這些優秀的人遭到埋沒,而且讓更多人能夠認同台灣土地還有許多令人驚豔的地方。」

製作一集或一系列節目從堪景、聯絡、確定素材就需要一段時間,吃上閉門羹已是常有的事。從企畫到製作、拍攝、後製都需要清楚的架構,在確認題材和可採訪之後,經由企畫撰寫腳本、導演後置、剪輯、上字幕、配音,後置的過程就大約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

龍哥特別提到斗哥(節目主持人劉亮佐),斗哥是這個節目的第五任主持人。他說:「斗哥跟我們在二00五年合作,兩年多的時間已經培養出默契和感情。斗哥曾陪我們上山下海,有一次我們拍北港媽祖繞境,斗哥和我們工作人員不怕被炮炸傷的危險,進去炮陣中,只為了捕捉畫面。我想,全台灣的外景主持人沒有幾個願意這樣以身犯險,當然那天,包括斗哥和我們所有工作人員都有被炮竹炸傷。」

說到製作過程困難的地方,龍哥說真是數也數不完,包括當事者不同意採訪、天候不佳、或臨時有哪個環節變卦出錯等,實在太多。有一次節目到澎湖出外景,要潛水拍攝海底的樣貌,工作人員用水箱(潛水攝影機外面的箱子,預防進水使機器壞掉),結果箱子不慎被踢破,攝影機就報銷了一台。還有一次拍攝海底漫步,工作人員潛水後發現自己無法適應潛水罩,原來是幽閉空間恐懼症,幸好最後沒事。

但龍哥說:「常有人說:『企畫趕不上變化。』如果問我說遇上困難和臨時狀況又開如何面對?我就會回答:『危機就是轉機。』臨場反應和隨機應變是外景節目的家常便飯了,但這些危機也都成為節目內容的一部份,這也是製作節目有趣而且吸引人的地方。」

製作行腳類節目累不累,龍哥說很累,不相信陪我們走一趟就是。節目也截稿的壓力,常常要墊稿存檔,要作很多行前行後的工作。龍哥說:「台灣有說不完的故事,有訪問不完的人,我期望這個節目可以一直做下去,希望大家跟我們一起認識台灣這塊寶島到底有多麼美麗。」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