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知音魏錦源 賞玩樂器博物館

Museum 【黃莉喬報導】誰能想像,隱身在台中縣豐原小巷弄裡外觀看似普通住家,卻是台灣首創的樂器博物館。在這佔地僅五十五坪的小小音樂世界裡,有超過七百件在世界各國也極少見的樂器收藏,還有這麼一位擅吹奏長笛、洞簫,彈奏古箏、曼陀林,精通各類樂器的超級音樂玩家,同時也就是這間樂器博物館館長─魏錦源。

媒體報導曾封他為樂器大王、鋸琴怪傑。魏錦源生長在台中縣豐原的偏僻鄉下,小時候看著父親用風琴教學童唱歌,也會吹洞簫。也許因為這種遺傳基因,讓他擁有天生極佳的音感、節奏感與歌喉。在成長過程中,魏錦源不斷的把玩,蒐藏樂器經驗,成就了他為國內第一家,以樂器為主題的「魏錦源樂器博物館」館長。

對魏錦源來說,成立博物館並沒有什麼動機,只是因為聽到各種樂器的聲音都覺得美妙,看到各種樂器外型都像是具有美感的藝術品,所以在隨緣中不斷買下各種樂器據為己有並把玩一番,就是這種「滿足自己對音樂的渴望」的單純想法。他說:「就算沒人來看,也無所謂,這只是我生活的一種延伸,平常我可以隨時來這邊享受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

在館內有限空間裡,魏錦元盡量作有效的空間配置,包括西方樂器區,東方樂器區,典藏樂器區,及各類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絃樂器……而就算是同樣的樂器在不同國家和各時期也有不同風貌的展現,像印度西塔琴、南非拇指琴、雲南葫蘆笙等,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種樂器都代表著各國特有民族特色與時代背景。

走到了懷舊音響區,還保存著一九九O年以來的各種電唱機,盤式、匣式放音機,多樣音響設備,各式古典唱盤,還有早期有著喇叭花形狀的號角式留聲機,此外魏錦源不止收藏,還利用牛角、竹筒、不鏽鋼杯等素材來自製樂器,甚至連鴕鳥蛋也能做成二胡,要讓參觀者認識到製作樂器也可以自己來。

樂器對魏錦源來說不只是可以發聲的器具,更是藝術品、裝飾品、最重要的是可以隨時演奏,所以館內樂器不只是陳列在櫥窗裡,四面牆上也懸掛著琳瑯滿目的收藏,他表示都是為了彈奏方便與視覺欣賞,便於唾手可得增加彈奏機會。魏錦源隨手從牆上取下苗族部落節慶所用的盧笙,當場就吹奏一曲。

館內牆上掛著一幅奇特的「畫」,仔細看發現是一架「平面」鐵琴,魏錦源解釋說:「我做這個做到腰酸背痛呢!一般人怎麼想的到要把它掛在牆上,這可是要動腦筋的,怎麼兼具美觀還能不失去原有功能。」他隨手掏出鑰匙在「畫」上敲打出旋律。來博物館一趟,不但能大開眼見識到各式各樣古今中外的樂器種類,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能欣賞魏錦源隨性演奏的趣味和即興表演的功力。

而其中魏錦源最喜愛的樂器就是「鋸琴」,這也是他自己用鋸子改裝成的,和著現代CD音響的伴奏,他秀了一段台灣少見的「鋸琴」演奏,用鋸琴演奏老歌,在鋸琴淒烈、銳利的特殊音色下詮釋出的「青蚵嫂」、「雨夜花」更顯的哀怨,悽涼的曲調扣人心弦,利用鋸子的擺動弧度來變化聲音高低起伏,完全憑感覺抓出音調,他形容這是「從三度空間抓出聲音」。

魏錦源在設立博物館之前只是個把玩樂器的收藏家,一路走來就是不斷在滿足自己對音樂的好奇和征服感,不斷嘗試新的樂器,憑著一份對樂器的狂熱,「把美的東西據為己有」,對他來說,音樂就是美。沒有宣傳,甚至他身邊的朋友都不知道他的樂器博物館,低調的他只開放真的有興趣想認識音樂的人。

魏錦源認為只要有緣分,對品味生活有興趣的人自然會找來,「我只是高高興興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這麼隨性,不是以價錢和珍貴性來衡量樂器,可以讓大家多認識樂器,讓來參觀的人能夠得到感動就達到他的目的了,「樂器很多,就是有限空間,盡量去發揮而已」他這麼說。

博物館就像是活的樂器百科全書,館內不但是認識樂器的好地方,更是音樂愛好者,音響玩家與唱歌者的休閒去處。而魏錦源除了自己錄音演奏製作的台灣第一張鋸琴CD「台灣民謠」,在與樂器結緣的路上,未來他也要陸續舉辦活動,規劃出版各種有聲文字作品,為台灣文化藝術略盡棉薄之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