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撫台街洋樓 活化古蹟新定義

172 【蔡啟賓報導】從清朝建省的巡府衙門開始,歷經日據的城中區、總督府,直到光復後,國家機關、大型企業總部的進駐,台北市中正區,始終是台灣本島行政、產業的核心。發展歷史極為悠久的這區域,自然有許多值得回味、保留的古蹟,而當中卻有個被長期遺忘的孤兒─「撫台街洋樓」,它在經歷過繁華、棄置、遭拍賣後,就要在明年重建完成,轉型利用為「攝影沙龍」。

日據初期,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有多處坍塌、傾圮,日本人入城後,拆除清代街坊,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建於一九一O年的「撫台街洋樓」便是其中一棟;而有撫台街之名的出現,乃因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曾在現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設巡撫衙門,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台街,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

台灣光復後,撫台街洋樓失去日據時代「洋行」的貿易性質,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警總將其遷往他處,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這十幾年來,定居於此的八戶人家,一一遷走,這裡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地,附近居民陳鼎勳表示:「變成空屋後,根本就是街友遊民的臨時旅館,它被搞得亂七八糟,一點都不像古蹟了!」

撫台街洋樓是台北僅存一座的日據時代洋風店舖,一樓以台北城牆的石頭,疊造門樑與拱門騎樓,二樓全以檜木、杉木構造屋架,屋頂覆蓋著銅瓦,並設計有少見的老虎窗、石眼窗來採光、通風,一九九七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但二OO二年時,它卻因一把無名火幾乎燒盡,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修復原貌的營造商人員黃國彥說:「我清理古蹟殘骸時,是真的有些難過,不過好在,石頭燒不壞,這些珍貴的『唭哩岸石』都有留下來。」

而這場火災發生不久後,撫台街洋樓的權責管理單位─國防部,就將它公開拍賣,以籌措軍人眷舍改建基金,雖然國防部有先知會過文化局,且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公有古蹟的轉手並未設限,但這樣的舉動,卻引來各界的議論、批評,其中在立法院的討論中,強烈質疑這違反了內政部土地法的第十四條─名勝古蹟不得為私有,等同國防部不可透過拍賣、轉手給民間,內政部也因此要求國有財產局發函通知國防部,終於,撫台街洋樓避免了被拍賣的命運。

二OO四年時,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積極要求國防部編列預算修復,讓古蹟早日受到保護,雖然國防部一開始也允諾復建,但卻遲遲未有下文,自此,撫台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淡忘,直到今年初,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撫台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蹟再利用」的方式,最終決議將它未來的營運定位為「攝影沙龍」。

會選擇成為攝影沙龍的模式,乃是撫台街洋樓,剛好鄰近台灣相機業的發源地─北門博愛路口相機商圈,相機業者認為,若能將古蹟再利用與攝影藝術文化結合,勢必對兩者都會有番新氣象,北門相機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黃久仁就說:「屆時每年十月的北門相機節,若是有了撫台街洋樓的支援,我相信能讓民眾受惠更多。」

負責企劃的台北市文化局三科專員邱稚亘表示,撫台街洋樓將會是個專業的攝影藝術館舍,有相機歷史的博物館、北門相機商圈的文化展覽、及不定期地舉辦攝影展來交流,最重要的是它將存放城中一帶各個古蹟的資訊。對此,有八年城中古蹟導覽經驗的蔡文輝認真地說:「不管相機的部分佔多少,未來館內一定要留有空間,給城中一帶古蹟的介紹使用。」所以,這對擁有十三個古蹟的城中一帶而言,撫台街洋樓將等同於,城中一帶古蹟未來的導覽中心。

在整體大方向確立後,撫台街洋樓於今年八月正式開始修建,負責修復的工人連峯毅說:「我們預計二OO七年五月底就能完工。」到時候,已重塑繁榮時期面貌的它,將會一掃過去這十幾年來,世人對它的遺忘與壞印象,「不管這石頭屋將來要做什麼用,只要修復後的它能夠乾乾淨淨的,這樣就好了」住在撫台街洋樓對面的當地耆老林宏滿是期望地說。除了它的重生可以令廢棄古蹟群獲得正視外,這樣古蹟再利用模式,一改以往許多古蹟修建完成後,只是單純獨立的文化個體,缺乏與其他文化的合作、連結,所以它這般的新做法,使它所在地區附近的文化、藝術也能與之結合,徹底活化古蹟再利用時的定義。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