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北斗肉圓 打造當地文化

【葉匀安報導】提到「肉圓」,最先被一般人聯想到的是「彰化肉圓」,藉由其名氣、受歡迎的程度,打造了今日肉圓的形象。然而,在彰化肉圓聞名之前,位於彰化南端的北斗,是肉圓的發源地,隨著時間的成長,肉圓打造北斗的文化與特色。

范氏肉圓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至今相傳了四代。第三代傳承人范瑞銘,就有四十年的歷史。他表示,過去生活困苦,貧窮人家只能以番薯籤為主食,將番薯磨成粉漿加糖來充飢。當時,范氏家族供奉三山國王神壇,范瑞銘的祖父范萬居看到信徒餓著肚子來求神看病,就將粉漿裹著筍子當餡料分給大家,當時稱為「粉丸」。後來,父親范媽意將胛心肉參雜其中,產生了最早的鹹味肉圓。

清代,北斗為濁水溪河運的集散中心,也是內河航運的中心,曾經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的美名。當時北斗貿易興盛,范媽意認為,販售肉圓是個商機,於是挑著肉圓擔沿街叫賣,後來在員林客運前設攤。由於范氏肉圓吃起來與傳統的口味大不相同,相當有特色,逐漸打開北斗肉圓知名度。

由於北斗肉圓漸漸有名,許多人陸續投入經營。范瑞銘說,當時走在北斗街頭,十家有九家是賣北斗肉圓,相當不可思議,而肉圓從此融入北斗人的生活,成為北斗文化的一部分。

范瑞銘說,各地的肉圓或許有不同的意義,但對北斗來說,是具歷史意義的小吃。他不敢保證他的肉圓一定最好吃,但他相信肉圓對當地的價值。他說:「那是一種時代心酸背景後的快樂」。

現在,走在北斗的中華路上,依舊可看見許多賣肉圓的攤販,哪一家最具特色、口感最好、生意最好,沒有一定的答案。歷史最悠久的范氏兄弟提到,肉圓好不好吃決定於外皮的口感與餡料的順口,當然,對味還是最重要的。對於北斗而言,每家肉圓都有自己的歷史,不同背景下的產物,有不同風味,這些都是北斗最珍貴的文化。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