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山美部落護溪有成 原住民新出路

【黃如琦報導】一九八九年,阿里山山美村的高正勝傳道,成功說服村民,展開保護達娜伊谷溪的運動,並且在村民大會訂下自治公約。成功的復育了達娜伊谷溪中的高山鯝魚,達娜伊谷生態公園也為原住民帶來了工作機會與觀光收入。

八○年代,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交通的便利卻帶了環境的破壞。原住民為了經濟收益,開始種植扎根不深、對水土保持無益但經濟效益好的高山茶,甚至原本重視生態平衡的捕獵,也演變成毒魚、炸魚、電魚,以換取收入。

一九八九年,阿里山山美村正式開始進行護溪運動。高正勝傳道的兒子高位命說,「那時候的溪裡,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魚,因為那管理溪谷的各家族要電的電、要毒的毒,真的是清澈見底。」

高位命說,鄒族的傳統中,漁區的管理是屬於特定的幾個家族,如果要向其他家族借用漁區,是需要拿豬去交換的。爸爸為了說服管理漁區的家族以及長老們從提出計畫到實際執行,歷經了一年多的時間。

當時高位命還是個國中生,「爸爸當時提起護溪運動,是希望藉由觀光改變村裡的收益。」最後村民大會訂立「達娜伊谷保育區自治公約」。公約內容包括,達娜伊谷是山美村全民共有的財產;拒絕財團投資開發;十五至五十歲的山美人有義務保衛達娜伊谷。達娜伊谷溪的兩邊各六公里為禁獵區,進行電、毒、炸魚,採花草樹木,獵捕野生動物都要罰款一萬至五萬元。

護溪運動一開始,幾乎都是高正勝與高位命的幾個兄弟,還有他們家的愛犬嘟嘟在進行巡邏的工作。高位命說,「爸爸有好一陣子,幾乎都是在溪邊過夜。」而高位命和幾個兄弟則都是在課餘的時間輪值。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就是嘟嘟。嘟嘟總是陪爸爸、和兄弟們去巡溪,而且還會跳下水把垃圾咬上岸來,非常通人性。

經過五年的封溪,鄒族的人們對達娜伊谷的心意,達娜伊谷聽到了,恢復了往日的景況。現在社區的觀光收入穩定,不只是部落裡的經濟改善,負責管理的社區發展協會也經營穩定,好比說老人安養、學生的獎助學金、村民的急難救助、結婚補助或生育補助,都是由觀光收入來支付。

曾經數次到達娜伊谷觀光的王先生說,他覺得達娜伊谷的社區營造不全然只為了觀光,他感受到他們全村團結的氛圍,以及對環保的共識。王先生說,有一次他和老婆偕同日本朋友,在生態公園上的吊橋,看到遊客隨意丟下麵包屑餵魚,生態公園中是有明立告示牌禁止餵魚的。當王先生還在猶豫是否要出言阻止的時候,有個鄒族的巡溪員,快步往這邊跑過來,還大老遠的在五十公尺以外,就大喊:「喂!你們不要亂丟東西給魚吃。」隨後就將不守規矩的遊客,請出了公園。

王先生說,他覺得村裡的店家,大部分所販售的商品當然都是提供給遊客方便,但是少數店家不夠自律,造成村裡的商業行為良莠不齊,可能是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應該要注意的事。

高位命說,現在很多的地方都在進行社區營造,達娜伊谷已不具備獨特性。他期許社區發展協會能夠堅持推動保護自然的理念。他強調:「重視觀光收入是沒錯,但是過度的商業化、包裝不夠,只沉迷於短暫的收益也是不好的。」應該多想想未來還有什麼部分是山美不足的、可以再努力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