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梁玉芳藉新聞說故事 牽動人心

【陳致良報導】二OO四年第三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得主梁玉芳表示,「新聞報導本身除了必須具備新聞性,記者應隨著社會脈動發掘最新新聞議題,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新聞報導。」

對於獲獎作品「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她說,新聞具體化、故事敘述報導寫作、不刻意賣弄煽情以及從觀察細節發掘新聞焦點等因素的寫作報導,讓她這次的入圍作品能夠在一片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中,梁玉芳藉由受訪者的談話及交流,帶出外籍新娘背後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例如報導嘉義縣太保市新埤國小外籍新娘的識字班情形,描述大人小孩聚集一堂的熱鬧場面,彷彿帶領讀者進入外籍新娘的上課實況,讓報導更趨具體化。

另外,她也透過個人細心觀察,把外籍媽媽在街頭求助路人教導孩子寫功課的真實情況,用敘述故事的寫作方式娓娓道出母愛的偉大,讓讀者看到外籍新娘溫情的一面;至於外籍新娘阿玲在台灣慘遭丈夫虐待的報導,梁玉芳不去追究「兇手」的種種殘忍手法,相反的,她藉由阿玲與母親之間互相扶持的故事,寫出親情的可貴,報導動人不煽情。

梁玉芳指出,在開始策劃撰寫一系列的專題報導時,必備的工作包括蒐集相關新聞資料、多方面汲取意見以及參考一般人看法,她表示,在這個講究速食的時代,「新聞報導趨向具體化更是當務之急,現在讀者要求的不僅是新聞報導,他們更需要動聽的故事。」

她說,當初撰寫「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主要是發現跨國婚姻已經成為國內的一種流行趨勢。因此,報導內容著重描述外籍新娘、台灣新郎及雙方親人的觀念、並探討相關教育、人權和移民政策等方面作批判性思考。

她表示,「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在於從人的價值觀去探討外籍新娘現象,首先在採訪過程中觀察一些細節,從細節中發堀新聞背後隱藏的小故事,再以多個故事個案作為報導焦點,讓報導更加趨向具體化。

就一般人印象而言,大家可能覺得外籍新娘的後代會受人排斥或感到自卑,不過,系列報導中「Toro妹真情告白」的故事,讓讀者看到這些孩子自信的一面,尤其一句「我是混血兒,混血兒比較漂亮」的對白,讓人哭笑不得。此外,梁玉芳也透過孩子的敘述,訴說母親嫁來台灣後辛勤及思鄉的故事,讓讀者更加貼近外籍新娘的真實生活,引起共鳴。

此外,由於許多人對外籍新娘有錯誤的觀念,她表示,「我希望透過採訪把所見所聞作真實紀錄,改變一般人對外籍新娘存有的偏見及刻板印象,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例如外籍媽媽也跟台灣一般媽媽一樣,大家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在家裡一樣伺候公婆。

她說,「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原本鎖定深入台灣各地與印尼採訪,不過,由於面對語言及聯絡等問題,最後臨時將採訪地點移師越南。無論如何,報導通過文字將新聞背後的真實故事呈現於讀者眼前後,最大的收穫是讓外籍新娘議題多了一個談論的空間以及交流管道。

梁玉芳在大學時念資訊管理,研究所則改念新聞,在進入報界初期曾擔任科技資訊記者,後來抱著一股對社會公益活動的熱衷選擇加入社團記者行列,專門報導社會老幼婦孺慈善團體相關新聞,直到兩年前正式出任專案新聞中心記者。

加入報界後,除了榮獲今年度卓越新聞獎外,她還寫過寫過一些與公益相關的書,包括《記得月亮活下來》、《第一時間》(合著)、《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以及《美麗相伴》。

其中《記得月亮活下來》一書,是她受到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特別欽點進行採訪,走訪勵馨「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性侵犯下的受害者,梁玉芳表示,「記者除了建立新聞權威性,受訪者及採訪者之間的信任感也不可忽視」,只有透過彼此的信任,才能夠建立更加完善的聯絡網,對未來採訪之路有利無弊。

針對目前國內平面媒體公益新聞路線的佈陣,她指出,就聯合報而言,公益新聞除了以社團新聞路線為出發點外,還會開闢公益新聞相關版面如「世間人」版,專門報導社會上需要協助的弱勢或團體,兩者表面上看似分開進行報導,「實際上社團新聞的來源也可能成為『世間人』的個案之一。」

至於公益新聞未來的發展趨勢,梁玉芳相信公益新聞還是有其存在意義,她說,「讀者都很不爽現有的媒體新聞報導」,因此,公益新聞的出現往往成為社會亂象報導的平衡點,讓讀者看到媒體善意的一面。

延伸閱讀:
1.聯合報系公益網
2.卓越新聞獎歷屆得獎作品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