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24日 星期三

四六電影節 站在邊緣說出真心話

【記者楊巧君/生命力報導】

「沒報導,不代表不存在。」師大一群來自異議性社團的學生透過四六影展為弱勢電影發聲,讓學生們站在最邊緣的位置,說最真實的語言。人文學社社長張瑜珊兼影展策劃人說,「電影容易讓人更親近,更容易表達社會的真實面貌。」

說到四六事件的歷史,張瑜珊表示,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日台大與師範學院發生警方與學生衝突風波。國民黨先後拘捕了和監禁了兩千多名學生,十八名學生被槍決。過去師大都定期以文學小刊物、壁報等形式紀念四六事件。張瑜珊表示,第一屆四六影展以四六事件為名,除了紀念四六事件,也希望尋求突破,用影展發聲,引起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她說,「四六事件逐漸被淡忘,師大從那時候起作風變得保守,影展可促使大家懷想過去學生勇敢表達主張的時光。」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唸書,眼睛也長期被主流媒體操控,似乎都不會去主動關心另類社會議題。」張瑜珊表示,電視機下的鏡頭都是呈現社會最好的一面,他希望藉著這次的影展,讓觀眾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電影,從關心的角度去切入,進而關懷社會的弱勢族群。

「我叫阿銘啦」呈現一個交織笑淚的遊民世界,從鏡頭裡對城市的邊緣者寄予深刻的關懷。導演跳脫一般對遊民的刻板印象,用詼諧而深刻的手法,呈現一群可親可喜、不卑不亢的遊民人物,提供人們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

「其實師大的宿舍和遊民的住所很像呀!」師大地理系吳鄭重老師在電影座談會的這句話引起現場一陣大笑。他建議同學平時可坐在遊民的位子去看社會,「你們一定會得到很多收穫。」

有學生表示,「我叫阿銘啦」雖然很真實的把遊民的生活紀錄下來,但是從鏡頭上去看他們,感覺卻是更疏離了。淡大建築系劉欣蓉老師(見圖)則表示,導演把遊民的可愛之處拍了下來,讓人感覺很親切。 

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大二學生孟恬表示,大家都對遊民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有病的。「也許在他們眼裡我們才是有病的呢!」她笑著說,小時後想和遊民打招呼一定會被家人立即阻止,她對遊民的精神狀態一直都很好奇,「不知道他們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看了電影之後更想了解他們了。」

人文學社選了以關注台灣原住民部落為主題的「夢幻部落」參展,張瑜珊表示,這部片子不僅反映受迫於大多數價值觀底下的少數族群所受到的傷害,原住民流離都會中的失落和傷感,也反映了現代人失根的孤單和寂寞。

台灣文學研究社選擇以女性為主題的「油麻菜籽」,改編自作家廖輝英的作品,從省思的角度,精確描述出民國四、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社會現象,剖析當時的女性命運。張瑜珊對這部片子有很高的評價,「這部片子是台灣新電影的開始,也是台灣女性主義風潮的先鋒。」

女學社推薦的「玫瑰的戰爭」則是台灣首部反性騷擾的電影,紀錄加害者、雇主及政府部門互動過程所遭遇到的挫折及困境,卻仍勇敢抗爭的心路歷程。

台北許多古蹟面臨拆除的命運,客家社選出了以老舊建築物為題的「為甚麼不是新故鄉---寶藏巖」以及「南機場—不在克難」喚起觀眾對台北建築的老舊情懷。

張瑜珊大力推薦壓軸影片「穿過外婆家村」,這部片子除了再現傳統農村生活與工業化帶來的變遷,也真實反映台灣城鄉的發展及呈現人與土地的情感和記憶。他說,「導演胡台麗用紀錄的觀點表現了城市和社會發展帶來的矛盾,很多農村都在工業化的結果犧牲了。」

「以影展來紀念四六事件讓我更關注社會議題。」師大音樂系學生胡延志表示,他很高興能在師大看到另類電影,因為師大一向的作風比較保守。他說,「一般人總是認為大學生只會唸書,對社會不聞不問,其實是我們比較少機會接觸這類的課題。」

張瑜珊表示,舉辦影展的靈感來自於台大社影展,「人家可以做得到,我們為甚麼不可以?」下定決心之後就立刻聯合師大幾個社團,從一月開始籌備。她說,在大家的相互支援之下,這次的影展不但非常順利,而且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第一場開始就座無虛席,給他們打了一劑強心劑。她信心滿滿的說,「希望影展會成為師大的傳統,未來我們還會擴大舉辦。」

第一屆四六影展由師大學生會、師大人文學社、師大女學社、師大客家社和師大台灣文學研究社舉辦辦,各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六部弱勢電影共同參展,從三月十五日至三月三十日,在師大文薈廳輪流放映影片,並有一系列的電影座談會,讓大眾一起分享電影心得。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