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3日 星期三

精神病患治療後也可以過正常生活

【記者陳芝豔/生命力報導】一個十坪左右的房間,一群人靜靜地在煮東西。有的人先擺餐具,有的人站在鍋子前煎牛排。「老師,電腦課我不能上了,吃完飯我就要先回去,因為下午還要回醫院門診。」「好,那明天的課再來吧。」這是八德復健中心裡的「學員」和工作人員張文穎的對話。「八德復健中心」隸屬於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一個為精神病患在治療出院後,進入社會前的復健中途站。

「廖先生在高二時因為嚴重情緒失調,逃家、翹課、無緣無故咒罵同學朋友和陌生人,被父母送到醫院精神科治療,之後就再也無法上學。」張文穎說:「廖先生的眼睛天生一大一小,從小就得常常遭受旁人岐異的眼光。他記得國小時到家附近去買醬油,途中經過一家工廠,工廠裡許多年輕的工人拿石頭丟他,後來爸媽再叫他去買醬油,他站在家樓下一個小時,不敢去也不敢回家告訴爸媽實情。除了在外面受欺負外,家裡爸媽感情也不好,常會打他。這種壓抑的情緒一直累積到十九歲,終於無法忍受而爆發。


「楊小姐從小在功課上就表現得很優秀,但父母對她的期望很高,達不到所要求的標準就是一陣打罵,到後來她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被打是為她好還壞,在唸大專時終於因妄想症而被送入重度精神病房。」

「經過一連串的治療﹑復健,他們現在變得很替人著想,如果有其它學員偶爾偷懶不想做打掃工作,廖先生會主動表示願意幫忙。而楊小姐為分擔家計,一直想出去找工作,以減輕妹妹的負擔。」張文穎說:「有一位在大學二年級因發病而肄業的張先生,現在還可以教其他人唸英文﹑談一些宗教的問題。」

張文穎說:「這裡有許多學員都是當初被診斷為重度精神病患者的,經過醫院藥物的治療,再到社區復健中心來上課,現在他們可以慢慢去適應一般的社會生活。除了還要定期回醫院門診外,他們已經能和正常人一樣照顧自己,替自己安排時間、活動了。」

張文穎說:「其實讓他們有一個抒發心情的管道是很重要的。像前面那幾位學員如果情緒不穩,就會找我長談,我會分析他們目前的生活情況、告訴他們要試著去思考別人的感受,他們了解後,有時變得比一般人還體貼。而我最欣慰的事,也就是看著他們一天天進步,一天天更有能力走出這裡。」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