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0日 星期三

一個山地服務隊員的心路歷程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她是一個台北師院的學生,社團活動對她來說,不只是為了興趣而已,選擇進入耕莘山地青年學習工作團,就是希望能夠體驗奉獻和付出的滋味。每年暑假,頂著七八月熾熱的太陽,她固定會隨團來到新竹尖石鄉,為住在偏遠山區的山地小朋友提供一些服務,從早期的協助農忙,到現在的課業輔導、獎助求學,她和許多的團員一樣,都是希望藉此給這些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一點實質的幫助。也就是基於這種自我能力的期待,她把暑假大部分的時間,留給了新竹尖石鄉。

但是,長期的貢獻和付出,卻讓她陷入了另一個迷思,在認真給予後後,才赫然發現一己力量之微薄,對於眼前積弊已深的問題,除了無力,更多的是無奈,那麼;所有的堅持和犧牲,就和當初的目標漸行漸遠,久而久之,竟有了一種不知「為何而戰」的茫然。


以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為例,他們的經費全然來自社團評鑑的補助和民間的募款,經濟力量的微薄,使得他們難以給予金錢上實質的幫助,每年暑假的課輔工作,也只能給山裡的孩子短期的協助而已。身為隊員的她坦白道出眼前的困境,以山區教育資源之嚴重缺乏,他們的努力實在構成不了任何作用。就在說錢沒錢,說力沒力的情況下,她一度懷疑自己為什麼還留在這裡?

「後來我漸漸知道,我是來交朋友,而不是來給予什麼的。」其實,後來大部分的團員都有了這樣的體認,他們能給的實在太少。因為弱勢族群的問題,是嵌在政治經濟制度下的龐大弊病。二十來歲的學子們,除了熱情,真的拿不出更實質的東西。現實的考量,使得她必須調整當初的心態,這種必須放棄期待的付出,的確曾經使她想要離開。不過,後來她漸漸發現,自己的奉獻,並非全為枉然。

山地的孩子們,把她們當成一個可以談心事的大哥哥大姊姊,即使她們難以給予實質的幫助,每年暑假,山裡的孩子還是會期待著她們的到到來。就是為了這份期待,她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新的答案。在一次又一次和這些原住民的接觸過程中,她有機會看到更多不為人所見的真相,對於原住民,一般大眾其實有太多的誤解,而她,就從其中得到了學習的機會,雖然自己的付出,顯然達不到當初的期待,但是這一切對她而言,卻是開展視野的另一扇窗。其實,對她來說,山地服務的工作給予她的恐怕更多

「有時候換個角度想想,眼前的低潮,說不定會成為另一個高潮的開始。」她這樣期許著自己,讓自己走出了那一段無奈。至少她明白,這樣的服務隊還是有必要繼續存在,僅管現實的問題是如此千頭萬緒,助人的熱情卻還是可以讓她在其中有所成長。達不到原來的目標固然可惜,但她相信這種真心的接觸仍然會是一種互利的交流,只要換個方式想想,就會為曾經的茫然找到新的答案,又何必把自己侷限在僵硬的框框裡,拿沈重的問題阻擋前進的路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