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9日 星期三

陳寶珠 歸國學人 為特教墾荒

【記者張雅惠/ 生命力報導】當你有一百多個孩子要照顧時,你能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嗎?新竹市天主教仁愛啟智中心教務組長陳寶珠不但能記得,而且還熟知每個孩童的特性和狀況,她說:「這樣我才能隨時注意,怎樣的幫助對他們最好。」。

十八年前,陳寶珠赴美專攻特殊教育,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選擇的不是大學講師,不是有保障的政府機關,佩著「歸國學人」的光環,她踏進仁愛啟智中心。「當時的仁啟,房舍目光所及只有灰溜溜的牆壁,教室中擺著殘桌破椅,學童用的東西,無非是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貨,和設備新穎的美國殘福機構相比,在我眼前的,簡直可以用『難民營』來形容。但是,我留下來了。」陳寶珠回憶道。

當年,一個留美學人一頭栽進這樣的「難民營」,親戚朋友都認為是自毀前程,但陳寶珠卻不以為意,因為她深深受到中心創辦人葉由根神父的感動。「當時,面貌慈祥的他以殷切的語調對我說:『我正在找一位特殊教育專家呢!』」面對外國老神父的邀請,陳寶珠熱淚盈眶,而且覺得中國人真丟臉,為什麼我們自己的責任,要由外國老神父來肩負?「民族自尊心使我決定接下教務組長的職務,我相信靠本地的資源,我們可以把事情做好。」

在中心創辦初期,陳寶珠運用特教的專才,親自教導院童,改善了仁啟智障兒的教育品質;而現在她則是積極地培育師資,希望能提昇中心的服務品質,經過努力,已經有六位碩士級的專業人員加入仁啟。對於陳寶珠所做的一切,特教老師洪美玲說:「她憑藉的是過人的體力和智慧。」而陳寶珠自己則說:「是仁啟這群可愛的學生,帶給我許多歡笑和啟示,讓我知道自己有愛人的能力,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去工作。」

仁啟中心主任潘清泉說:「寶珠對中心最大的貢獻是她的專業和堅持的理念。」自喻為「墾荒者」的她,數十年來的確不停走在國人觀念前耕耘著。在大家尚未重視殘福機構的硬體設備時,她看到有適合中心孩子使用的設備,總會想盡辦法買回來,只為了「看到孩子使用新器材的可愛笑容」;在大多數機構仍停留在「收容」階段時,她致力讓智障者走入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因為她相信「智障者不是二等公民,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幫他們有尊嚴地活著,是我們的責任。」。

如今,仁啟中心的設備優良,陰暗的牆壁貼上了明亮的磁磚,孩童甚至可以用觸摸式螢幕與電腦溝通,就業輔導的工作也上了軌道,但陳寶珠說:「永遠都有挑戰和突破能提昇智障者的生活品質。」就目前而言,雖然政府覺悟到照顧智障者是份內的工作,但是僧多粥少,每個機構所能得到的補助有限,而這也間接造成重智障兒童的教育經費不足,因為他們的訓練需要很高的成本。陳寶珠積極地呼籲相關單位,她說:「雖然我們無法以經濟效益來評估他們能回饋社會多少,但是幫助每個人發展潛力,實現自我的價值該用另一種標準來評量。」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