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以立的熱血志工夢

【記者歐靖雯/台北市報導】志工服務,不再設限,以立股份有限公司,幫助有心想當志工的人,實現他們體驗世界的夢。以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創新的國際志工組織,也是社會企業,透過創新「接力賽式」的國際志工模式,不斷分批安排志工到各地服務,推動台灣熱血青年到海外服務弱勢社群,探討國際議題,體驗異國文化與創造改變。以立國際執行董事周曦翎表示,以立的服務是為創造一個長期的效果,讓團員身體力行在當地服務,並不是看看別人的遭遇,而是改變當地的環境,提升貧窮國家的生活素質。

以立的服務計劃有別於其他教育志工團,周曦翎希望能夠為當地居民做出更有影響價值的建設。「有時教育的影響,比較短暫。我希望的是做出對當地有長久影響的,例如改善收入。」她表示,團員幫助越南居民蓋豬舍、在印度幫忙蓋房子、在柬埔寨教導當地居民正確的種植方法,希望成為一個彼此環環相扣的生態農場,讓居民們可以自給自足,也可以增加收入。

「氣候暖化、扶貧是以立所關心的議題。」 周曦翎說,「其實世界是一體的,當一個地方出現貧窮或疾病,是會影響全球的。」她表示,目前以立的服務計劃,都以扶貧及氣候暖化問題而設計;在印度及柬埔寨幫忙蓋房子、教導種植,是為使當地居民能自給自足、脫離貧窮;今年在內蒙古的植樹計劃,是在內蒙古沙漠區內種植樹木,增加綠洲,以減少沙漠化及沙塵暴的情況。

無論在外地服務或台灣創業,以立經歷過不少困難。周曦翎回憶二○○九年第一次前往越南服務的經驗,表示該次服務由於當地政府的阻撓而無法繼續進行;她說︰「去越南之前都已經申請證明,但到越南當地的時候,當地政府卻阻止我們進行服務,甚至出動軍隊,以致我們的服務無法進行。」「在印度當地,我們服務的村莊,幾乎每家每戶都要蓋,我們去一次只能完成一部分,需要多去幾次、多一點人手,才可以蓋完。」以立創辦人陳聖凱表示,志工幾乎都沒有蓋過房子,那次去印度只有兩個讀建築系的團員,幾乎所有團員對蓋房相關的勞力工作還是比較陌生的;「村裡沒有錢也沒有必要配備先進機械,只有租來一台小小的混水泥器轟轟開動。

我們的到來,帶來資金讓村民買到缺乏的建築用料,而我們也從搬水泥、手工混和水泥和修建房頂開始,與村民一起工作。 」 在印度,村民都會擔心志工們會吃不慣村裡的飯菜,因此每天即使再簡單基本的材料,還是花好多心思做出口味不同的變化,以他們最少的資源,給志工們最細心的關懷,因為這樣的用心,沒有一個團員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當地有一個面積很大的淡水湖泊,一直是散居在湖周邊的村落的飲用水來源。但因為有實施不當的人工淡水養殖和附近其他的人為污染,湖水已經被嚴重污染到不能飲用。因此周邊沒有水井或其他淡水資源的村莊就陷入沒有飲用水的困難。鄰近有淡水的村莊可以允許他們來取水,但是不允許他們搭管引水。村民只好不時帶著他們能找到的任何塑膠容器,擠上小卡車去有水的村莊取水。由於怕水土不服,志工們都是飲用瓶裝水,當知道村民的用水狀況後,陳聖凱說︰「再看到自己在村裡專用的瓶裝水,慢慢生出近乎罪惡感的不安。」

另外,在外地服務最大的困難,就是當地的接頭人。周曦翎表示,在當地主要找尋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幫忙接洽或安排服務的地方,例如印度;有些地方則找一些在當地生活很久的僑胞,她說︰「可是這兩種方法的有同樣的缺點,就是很容易因為合作不利,或因理念不同而中斷。像印度,我們已經換了四次。」 周曦翎說︰「以立提供了到外地服務的機會,其他人有興趣去服務,透過我們去安排他們的服務的地方,幫助參加計劃的人買機票、安排交通、住宿,我們只是收取一小部分的成本費,讓他們的錢直接幫助到當地的人。」她表示,以立並不是旅行社,而是一群比較有經驗、可以幫忙安排的,帶領志工一起服務的伙伴。

在台灣創業,人事上的問題,是以立最大的困難。陳聖凱說︰「找一群完全志同道合的人是很困難的,我們曾經因為有同事在合作的時候發生很大的磨擦,最後那位同事也離開了。」人員經常進進出出,陳聖凱表示這對以立的營運來說比較困難的地方。

以立從二○○九年創立,至今還沒到兩年,知名度尚不算高,陳聖凱表示,信賴度不夠也令以立運作出現困難;他說︰「有些人會懷疑我們是不是認真的,有些團員則會因為不適應或其他原因而抱怨,這是信賴度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去克服。」

自二○○九陳聖凱創辦以立,帶領台灣年輕人做國際服務,馬上得到若水社會創投的大力支持,以現金購買以立部分股份,同意分租辦公室給以立,並在業務發展的各方面提供建議和支持。周曦翎表示,計劃在今年年底創立以立國際的基金會。她表示,以立以社會企業的形式創業,但社會企業和基金會必須並行前進,她說︰「目前我們拒絕任何捐款,這讓想要支持我們的人沒辦法捐款,另外,社會企業也需要基金會在資金上的支持。」

對於未來的規劃,陳聖凱表示,以立注重的是改變的深度而不是地域的廣度,因此未來服務的計劃,地點不會超過十個,他說︰「我們不是要急著改變全世界,我們不能說每次到一個地方看一下就走了,我們要長期和深遠改變當地的環境,以達到我們的目標,和改善我們所關心的議題。」


延伸閱讀

以立國際

以立facebook

若水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