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會公報》創刊號第一頁 |
白話字數位典藏計畫是由師大台文所李勤岸教授所主持,計畫助理邱藍萍表示,當初會想典藏白話字是因為做這一塊的人非常少,而以前學者可能比較注意到漢字的史料,而忽略白話字文獻的部份,但這個領域有非常豐富的史料可供研究,像是語言、文學、歷史、宗教等都包含在內。
白話字從何而來?邱藍萍說,十九世紀時因基督教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為了要融入當地的生活,所以必須學習當地人講的閩南語,於是使用羅馬拼音將當地居民講的話紀錄下來,後來他們發現當地居民知識水平普遍低落,所以為了要提升當地居民的知識水準,才會用當初他們學習閩南語所用的羅馬拼音白話字去教導當地居民,並用這些白話字製作書籍給居民閱讀。後來到了一八六五年馬雅各醫師來台傳教,則將白話字帶進台灣。
邱藍萍表示,目前白話字數位典藏主要內容為《台灣教會公報》文獻,其前身為《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第一份發行的報紙,也是發行最久的報紙,由加拿大來台傳教的巴克禮牧師於一八八五年創辦的,是一份用白話字拼寫的台語報紙,內容除了報導教會消息外,也會收入一些外國新聞,其中也記載清朝末期、日治時代及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發展,是一塊非常豐富的史料可供研究,而至一九六九年才因國民政府禁令而停止用白話字撰寫,改以中文刊行。
巴克禮牧師 |
而除了教會公報之外,邱藍萍表示,另有收集一些白話字出版品,目前是以圖檔方式典藏,而由於典藏的資料量非常大,從一八八五年到一九六九年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所以目前計畫重點還是在於教會公報的建檔。
談到學習白話字的好處,邱藍萍舉例說,像台灣老一輩的人,可能沒有受過教育而不識字,那麼他們就可以快速學習白話字來書寫東西,像是花蓮有個老婦人──卓緞阿媽,他不會寫漢字,但透過教會習得白話字後,他寫了許多台語創作。
另外,邱藍萍說,想學台語的人,只要學會白話字,再去看相關書籍,即可自學,所以可說是「會講台語的有利,不會講的也有利」。最後,他還表示,我們書寫台文時如果用漢字取代的話,常會不知用哪個漢字才好,但白話字有比較統一的寫法,不會「你寫你的,我寫我的」,而造成用字混亂的局面,像是「小聲跟我說話」可寫成「sè-siaN kap goá kóng-oē」。
談到未來的發展目標,邱藍萍說,除了繼續將《台灣教會公報》的文學作品數位化外,若將來經費及人力充足的話,希望網上白話字資源能有「聲音版」的出現,透過網路即可聽到白話字的朗誦,讓民眾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學習台語。另外,也希望網站資源能有英日文同步翻譯或轉換的模式,讓更多外國人了解台灣仍存留著珍貴的白話字書寫文化傳統。
目前「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網站上提供白話字資源的搜索功能,邱藍萍表示,未來希望資料庫的文字及影像可以越收越廣,讓此網站成為白話字的代表網站,並期待做為一個亞洲級、世界級的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區,好讓「別人如果想查白話字資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邱藍萍笑笑的說,「但前提就是我們的資料要收得很豐富了」。
圖片來源: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