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菲」越晴光 雙文化交叉口

Photo_2 【記者洪士雅、吳曼寧/台北市報導】「中山北路三段的聖多福教堂,謝謝!」「是那個菲律賓教堂嗎?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不過好像有很多菲律賓人都在那裡。」計程車在紅色的教堂前停下來,這時禮拜正要開始進行,有些人小聲的用英語交談,幾張黝黑的面孔虔誠的低頭禱告,司儀接著用英文宣告著典禮開始。這裡是聖多福教堂,為台北市內唯一用英文傳教的教堂。

聖多福天主教堂於一九五七年成立,原專為台北的外籍教友設立,特別針對英語系人士在精神、文化、社會層面給予關懷。一九九二年台灣開放合法引進外勞後,菲律賓籍勞工人數占最多,由於菲律賓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奉天主教,聖多福教堂就因英語、菲律賓方言傳教以及交通方便的優勢,成了菲律賓籍人士的最大據點。

外籍勞工辛苦工作一週,禮拜天是他們唯一可以休息的日子。因為聖多福教堂做禮拜的梯次比一般教堂多,即使遠在桃園、新莊、中壢的外勞也可以趕過來,做完禮拜後,外勞順便在教堂附近逛街、聚餐;由於突然湧進大量的外籍人士,附近的居民感到很不適應,常常向里長抱怨外勞引起的環境髒亂。

「他們以前會在路邊剪頭髮、剪指甲,留下了滿地垃圾。」晴光里里長林培宗表示,因為假日外勞聚集形成商機,攤販也逐漸增加,造成居民出入不便,而外勞離去後又留下一地垃圾,民眾因此抱怨連連。但是菲裔華僑蔡煌州反問:「有垃圾桶給我們丟嗎?」


面對這些糾紛,林培宗里長向聖多福教堂反應,以及向區公所提案,舉辦座談會,透過教堂向外勞宣導維護環境的觀念;並請環保局在週末外勞聚會結束後,加派人力清掃街道;附近的雙城公園也新設流動廁所;在路邊、公園的流動攤販,逐漸轉移到金萬萬名店城裡,租下店面經營。在政策的實施與外勞的配合下,現在居民幾乎不再抱怨了。

聖多福教堂除了在晴光里居民和外勞間扮演溝通者的角色,也主動舉辦國語班、文化教育課程,讓外勞可以更融入台灣生活,教堂逐漸成為外勞的精神支柱。「如果跟雇主有糾紛,我們都會先禱告吧!先跟聖多福的神父講一下。」蔡煌州說,如果神父無法解決問題,再轉向勞委會申訴。

由於外勞多集中在中山北路一帶,勞委會為了促進居民與勞工間的互動,曾將德惠街封街舉辦聖誕慶祝晚會,讓居民和外勞們一起在街上狂歡,連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也來共襄盛舉。林培宗表示,現在聖多福教堂會定期舉辦嘉年華的花車遊行,勞工們也同時進行變裝秀和聯誼活動,「我覺得這還蠻有意思的!」

自從開放外籍勞工入台已經十五年了,民眾從剛開始的不習慣,到現在已逐漸適應。雙城街米粉湯店員工王素馨表示,她家裡也有請一位外籍幫傭,「你怎麼對待他,他就怎麼對你,本來就要平等尊重啊。」在晴光里居住了三十幾年的陳明寬說:「外籍勞工也是人啊!因為環境不好才來工作,也是很辛苦的!」

「外勞其實很友好,可能是受美式教育,個性開放好相處。」林培宗說,近幾年來居民已慢慢習慣,抱怨也不像以往那麼多;他表示,現在民眾意識提升,世界也逐漸融合,走向國際化,「凡事都有兩極化的看法,我們只能力求圓滿。」

1 意見:

大家好,我是Oh My God 青少年網站的編輯,Oh My God 小星星。我經常從你們這兒取材,將一些好報導推薦給青少年。今天在這兒留言是想告訴你們,我覺得你們的報導真的做得很不賴,像這則新聞就是。多面向的、關心少數的、有利社會的,希望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報導,看見除了自己之外,別人的生活。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