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精神疾病面面觀

Photo 【記者謝宜芳/北市採訪報導】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為了培養新一批的精神障礙者志工團體,特別舉辦了為期兩天的精神疾病系列演講,這兩天的講師分別有台大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彭英傑、臨床心理師周倩華、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區化就業服務員鄧雅蘭。

彭英傑介紹了幾個常見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出現不適切的表情,譬如這件聽起來很悲傷的事,患者卻突然的大笑起來;聽到一個可使人開懷大笑的笑話,他們卻會莫名的留下淚來,且個人衛生習慣相當差,三到五天才洗一次澡,在工作上、人際關係上有明顯的障礙。

躁鬱症患者則大都認為自己自己是上帝的化身或傳人,可以拯救世界,過分慷慨且浪費金錢,病症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精神混亂、幻聽及妄想等症狀,是一種情感上的精神疾病。妄想性的精神病患者,只要不與其談到他所妄想的事情,其狀態一切正常,彭英傑說:「多情妄想症者,常常會跟蹤偶像,甚至覺得偶像也喜歡他,想跟他結婚。」

彭英傑又說,器質性精神病患者則是因為飲酒過量或是吸食毒品及其他重大身體疾病而引發的。焦慮症患者則是相當浮躁,過於憂慮。睡眠障礙者不易入睡,或是常常睡到凌晨兩、三點就醒來。恐慌症又稱為過度換氣症,在無預期的狀況下會突然擔憂或害怕。適應性疾病則是對某種壓力來源發出某種情緒行為的症狀,像是親人死去引起的行為障礙。

彭英傑表示,上述幾種病症,都是相當常見的,除了希望社會大眾能清楚認識這些精神疾病外,更要清楚如何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大都自我界線模糊不清,想認識你,就會摸你,判斷力不佳,買東西不知道要付錢,且會覺得另外兩個人在講話時,都是在討論他,我們應學習如何以不傷害且不超過界線的方法對待精神疾病患者。

周倩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格特質,也有不同的壓力來源,壓力是人體對任何需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應,壓力並非百害而無一利,短期壓力可以使工作表現成長,但是長期的壓力卻會使身體無法負荷,甚至產生精神疾病。

如何學習減壓?周倩華告訴我們下面幾個方法,腹式呼吸法,也就是一種深層呼吸法,是一種最基本破解壓力的方法;呼吸冥想法,藉由無拘無束、寬廣舒服的情境減輕壓力;音樂聆聽法,運用音樂的喚醒,達到身心舒暢;肌肉放鬆法,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方法,先握緊拳頭,保持五至十秒後放鬆,然後重複其他部位。

鄧雅蘭說,精神疾病病友也需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在正式開始工作之前,會先對他們做一些簡單評估,包含疾病及服藥、工作能力及態度、經濟需求、工作史、工作要求,在就業方面,就業前會做職前訓練以及準備,就業中會針對各種不同病友的狀況做職業再設計。

鄧雅蘭接著又說,許多精神疾病病友們,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工作上的成就感,他們需要三個人才能完成正常人所做的一份工作,也三個人共同領一份薪水,但那種有工作的滿足感卻是他們所要追求的。

本身是精神病患患者的陳慧蘭女士說:「希望藉由這兩天的演講,讓自己也能去幫助別人。 」之前因為患有憂鬱症,而走不出來,接觸到協會後,受到協會志工很大的援助,這次陳慧蘭希望自己成為能幫助別人的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