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呵護濕地 自然保育始於足下

2 【記者黃子曦/北市報導】「濕地」,在多數人的觀念中就是泥沼滿布的灘地,不值得一提。但事實上作為眾多物種的搖籃,濕地也可以是一個紓緩緊張、洗滌塵囂的後花園。它是萬物的起源地,但也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甚至破壞的區域。

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自然生態。濕地之所以珍貴,重點在於它是整個生態網路的啟動來源和基座,需要全人類共同維護之。

濕地帶來的多面向效益

濕地不僅僅是生物的棲息與繁衍地,其功能也包括了調節洪水及氣候、凈化水質及釋放氧氣,是緩解極端氣候和環境污染的最佳場域。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指出,以招潮蟹為例,它是天生的垃圾分解者,漲潮時把海水帶上來的骯髒物分解,平衡生態環境。在經濟效益上,金門後豐港蚵仔養殖、臺南的鹽田以及北二十一公路的梯田,都曾為當地居民的生活命脈。但後來棲地環境遭破壞,這些濕地也漸漸地消失、荒廢,很多也已不復存在。

開發污染放生 威脅濕地生存

隨著人類生活形態的改變,各類型的發展反倒對濕地形成了破壞。陳德鴻在「欣賞濕地之美-從都會濕地到荒野濕地」座談會上說道,棲地水泥化、化學污染及土地開發等都嚴重影響了生態的存亡,斗門溪水岸、金門海岸、北投貴子坑溪的生物滅絕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入侵物種如布袋蓮、光冠水菊、翼莖擴苞菊等害草都是強勢的外來物種,唯有透過清除這些「不速之客」方能保障原生物的成長和繁衍。陳德鴻揶揄,這些害草當中有許多是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很多民眾甚至買回家種植,相當諷刺。

另一種雪上加霜的威脅便是宗教放生。有商人大發「放生財」,把動物賣給宗教學者,但陳德鴻認為這是「買生命來放生」。「他們每一次放生的動物都不同,從不同地方買來的都有,像是關郭魚、紅耳龜等等。我們有多次勸阻,他們卻說『放了就要看它的因緣』……其實很多動物都適應不了環境,到最後也難逃死劫。」有些強勢的物種的確能適應環境存活下來,但不僅對環境里的原生物造成威脅,自己同樣命運坎坷。陳德鴻放映了二○○四年九月內湖暴雨後的照片。圖片顯示下水道排水口的漩渦中發現了仍在跳躍的魚,相當駭人。他感嘆地表示這些都是被放生的魚,暴雨後隨著水流游上來,放生無形中等於放死。

保護珍稀物種 加入保育行列

每一個濕地都有其獨特之處,甚至是許多珍貴物種的棲息地。陳德鴻指出,五股濕地是其中一個能找到稀有物種的地方。他形容五股濕地是一個「美麗誤會」的結晶。據了解,政府在五十年代時為了排洪把「獅仔頭」隘口炸開,結果反而引起淡水河海水倒灌,洲仔尾一大片土地被淹沒,形成了五股濕地。七十年代初,濕地曾紀錄了九十四種鳥類,數量甚至高達四千八百多只。如今在這里也能找到難得一見的「四斑細蟌」,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能看到「四斑細蟌」的蹤跡,即日本、香港和五股,可謂十分珍貴。

陳德鴻也說道,宜蘭的雙連埤擁有許多珍稀的水生植物,其中以它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草毯」最具特色。草毯由水生植物堆積而成,有三臺尺之厚,當刮起東北季候風時,草毯會隨著風向和水位漂流到岸邊。由於蘊含許多臺灣原生水生植物,生態十分豐富,因此雙連埤也堪稱全臺水生植物分佈最多的濕地。不幸的是,這片凈土幾年前因地主進行土堤整建,生態遭到破壞,動植物頓時失去棲身之所。宜蘭社區大學發動搶救行動,號召義工進行調查和復育,好不容易才把一棵棵植物救回並送往萬里庇護站和羅東運動公園等地去寄養。有聽眾詢問雙連埤目前情況,陳德鴻表示這塊地本來就是私有地產,但內政部委托宜蘭縣政府進行徵收,因此到目前為止並未再受到干擾和威脅。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