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3日 星期一

安平蚵殼灰窯 搭起舊時代房舍

【陳凱隆報導】台灣數百年來,傳統磚石房舍的砌造,常用蚵殼灰調和糖水、糯米汁等製成俗稱的「三合土」,作為紅磚的黏著劑,也可以製成桐油灰,作為木板船的縫補黏著劑。但隨著水泥和玻璃纖維造船的出現,台南安平莊家蚵灰窯產業逐漸沒落,如今我們只能靠著蚵殼灰文化館中的簡介、影片和古蹟來還原這項傳統藝術。

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就有蚵灰工匠的紀錄,而安平莊家的燒蚵殼灰產業至今也有一百九十年歷史,莊清木是第四代,由於是家族產業,莊清木從小就要到蚵殼灰窯旁幫忙,他說:「會動就開始做了,通常是大人的助手。」

製作過程首先要準備大小扁石、茅草、杉木皮、蚵殼、媒炭,再依序分層堆在蚵殼灰窯,連續燒三天兩夜。提到燒蚵灰好玩的地方,莊清木表示,每當推著硬板車和駕駛平底船到台南四草收購蚵殼時,都會在路邊買些好吃的東西,莊清木說:「只要出門就很好玩。」接著,蚵殼灰必須過濾和浸泡才有黏性,過程要經過一個星期。莊清木說:「最辛苦的地方在過濾蚵殼灰。」清晨五、六點就要上工,過濾蚵殼灰時,屋內的煙霧瀰漫讓呼吸不順暢,一段時間就要休息,而且也不能流汗讓蚵灰受潮。

水泥師傅周如松說,蚵殼灰做成的三合土比起石灰堅固,一般石灰大約只能維持五十年而後腐壞,三合土可以維持一、兩百年的效用。但製作過程的煩瑣和費時,再加上木板船漸漸被玻璃纖維所取代。一九六六年,水泥漸漸取代蚵殼灰,當時莊清木兼賣一些水泥、磚和砂土維持生計。一九八七年,桐油灰需求量最大的高雄旗津和屏東東港兩大造船廠開始使用玻璃纖維,一百多年歷史的莊家蚵殼灰窯停燒。

二○○三年,台南市政府爭取將此產業納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計畫下整修,十月舉辦試燒懷舊活動。隔年,蚵殼灰文化館開幕了,雖然台南安平的這項傳統,因為時代變遷沒能傳承下去,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蚵殼灰文化館的成立也達到了傳統藝術保存和社教的功能。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