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台灣e店 跟隨本土的台灣店

【記者陳中勳/台北報導】「叩、叩、叩…」位於新生南路三段小巷的台灣e店,此時發出陣陣施工的聲音,擺放台灣史料的書櫃旁更憑靠著大小形狀不一的老舊木板,以及散落一地的螺絲釘盒、鎖螺絲機和各式鉗子。原來,老闆吳成三在接受訪問前正忙著新增書架,店內每一個書櫃書架全都透由手工製成,而鐵鎚這麼一敲,就已經是十七個年頭。

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台灣e店,是早期「溫羅汀」獨立書店圈重要的成員之一,店內不僅有豐富的台灣文化書籍,還陳設許多台灣罕見的古地圖、台灣本土音樂創作專輯,甚至是特色手工藝品及圖騰T恤。九年前,《生命力新聞》曾訪問台灣e店,在當時書店的業務正穩定地成長,卻亟需一個可以與客戶聯絡互動的數位平台,如今這項難題在熟悉資訊工程的友人協助下,台灣e店總算有了自己的網站立基。

「對我們來說,網路只是配角,實體書店才是主角。」吳成三表示,書籍光是內容的上網,就得花費部分的人力與財力,他寧可將經營保持在實體書店上,以提供較為完整的服務;至於網站的架設,則是定位為服務的延伸,將書店的暢銷書籍、音樂影片、紀念品圖像等詳細呈列,方便資料的查詢和圖書的採購,讓新進客戶有一條認識本土的入門途徑,並且也避免生意不會因為網路書店的影響而太過流失。

吳成三微笑地說,經營書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因為書店和台灣大學比鄰而居,時常有大學教授和社會知名人士前來切磋交流。他還透露,「台灣e店」的店名正是由葉菊蘭所取,遠在草創初期便曾親自向她介紹書店將來的販賣走向,裡面不但有書籍、有音樂、還有環保用品,全部都是台灣的,因此也迅速獲得葉菊蘭爽朗的稱呼:「台灣的店」,而用閩南語發音,就是現今「台灣e店」。

營業已達十七年之久的台灣e店,維護本土文化的信念始終如一,同時也剛好見證了台灣本土意識的形成。吳成三觀察,台灣本土認同的聲浪在李登輝時代醞釀、高漲,到了陳水扁執政時期經常有本土書籍發表,書店的生意也特別好;但是近期以來,本土出版的熱度開始退卻,例如自然生態的相關叢書更是急遽縮減,「為此書店的營業額起碼降了六成。」吳成三感嘆地說。

另一方面,本土意識的凝聚也反應在書籍的陳列上。吳成三便指出,開店初期能找到的台灣圖書僅有三千種,如今卻已然膨脹至一萬多種,進而產生內容良莠不齊的狀況,目前的解決之道也僅能勉強靠著勤翻封面、內文、比較文筆加以把關。其中他特別推崇李筱峰所撰寫的台灣歷史,建議年輕讀者可以由此入手。

「不一定要有人文素養(背景)才能開書店。」吳成三解釋自己出身自理工,依然憑藉著興趣與熱情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提及台灣e店未來發展的目標,他認為最要緊的是主導教育政策的學者專家,制定出鼓勵本土寫作的出版方針,而書店也會更加關注於台灣的綠色商品、環保運動等議題,並且歡迎年輕世代的朋友共同來參與書店的經營。


陳中勳/製作


延伸閱讀

台灣e店網站

台灣光華雜誌:溫羅汀


獨立書店風景 中天電視:書模攻陷part1

臺大學生報:台灣e店 固守本土文化崗位

生命力新聞:人文環保關懷─台灣ㄟ店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