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工福中心辦公室一景。牆上為印尼傳統樂器「安公龍」 (Angklung)。鄭慧琴/提供 |
由於印尼部分居民有排華的情緒,因此,許多華人在印尼當地居民面前選擇不說中文改說印尼語。也因此鄭慧琴的父親為了保護年幼的她,曾希望她與當地居民保持適當的距離。即便如此,家裏開工廠的她,在放學回到家中,仍被部份印尼工人索取零用金;那些印尼工人對她說:「不給我們錢,就不讓妳回家!」在接受基督教信仰後,鄭慧琴以為她能放下這些傷害;沒料想到,與教會友人到醫院探訪病人時,被病人以叉子作勢恫嚇拒絕關心後,卻發現她仍對印尼人心生不滿。
鄭慧琴在印尼與先生牧養華人教會將近十年後,為了使中文更精進,決定來台灣學中文。兩人在中華福音神學院修業結束後,接到工業福音團契的邀請,成立中壢工福中心,並在當地服務新移民族群。鄭慧琴先由派出所翻譯做起,漸漸地到警察局分局、收容所、衛生局等政府機關進行翻譯服務,接著協助服務移民署與內政部相關的工作。表現出色的她,更於今年九月第三次續獲高等法院全台僅四人的印尼語特約通譯聘書。由於努力服務,更獲得前桃園縣長朱立倫、現任縣長吳志揚的表揚,也得到移民署桃園服務站的感謝狀。
一九九七年,來到台灣後,先生常到當時位於中華福音神學院對面的三軍總醫院探訪病人,附近有許多的印尼勞工,先生對她說:「為甚麼不關心我們的印尼同胞?」而仍對印尼人不滿的鄭慧琴,在內心交戰許久後,想到自己處在不用受到印尼人異樣對待且安全的台灣,若是與他們分享「上帝的愛」,久而久之也許就能消除印尼人與華人的隔閡。她透過與印尼勞工建立關係並提供適當的物資援助,而開始和先生從事新移民服務工作,也因此決定一家子留在台灣。
在中壢工福中心裡,鄭慧琴除了提及的翻譯相關工作,也與先生兒女一起服務印尼新移民族群,從桃園、新竹、到苗栗,都有他們一家子的身影。每年不定期舉辦夏令營,與新移民家庭舉辦家庭聚會。此外,每個月更有一至二次前往不少印尼族群的苗栗客家村莊,去探訪、關心他們,並邀請聚會聚餐,也不定時帶領大家到鄉下舉辦活動。除了讓台灣人認識印尼同胞外,更讓印尼同胞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文化;中壢工福中心時常舉辦印尼傳統樂器—安公龍(Angklung)—教學,也常配合縣府活動表演。
鄭慧琴的大女兒張惠婷說,政府與社會相當接受新移民族群,給予許多協助。但她呼籲說,除了讓新移民同胞認識台灣文化外,也期待使台灣人更認識新移民族群文化的活動比例能增高些。此外,鄭慧琴表示,由於中壢工福中心負責的範圍過大,且人力不足,無法提供偏遠地區即時的援助,希望能召募更多相同志向的義工,與他們一起服務新移民族群。
延伸閱讀
工業福音團契
移民署桃園服務站
印尼華人(維基百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