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湘穎/生命力桃園報導】每年的中秋節一到,向來有吃月餅的習俗,在桃園縣的大溪,昔日先人為了勤儉過中秋,而利用地瓜來製作糕餅祭拜祖先,大溪人稱之為「月光餅」。而如今大溪老街上有一家陳媽媽手工月光餅,除了繼承傳統的技巧,全部手工製作之外,更特別的是店內產品皆由喜憨兒來完成。
老闆娘葉瑞玉表示,她的兒子陳家豪,是個喜憨兒,就讀桃園啟智學校,一九九九年時面臨到高三畢業之際,而因喜憨兒只能讀到高中畢業,畢業之後要決定未來出路,所以她為了讓兒子能夠有一技之長,並且以此謀生,便開始讓他學習月光餅的製作。
因為兒子就讀啟智學校,葉瑞玉也因此認識許多喜憨兒的家長,他們都了解要照顧喜憨兒是很費時間和心力的,而許多家長常忙於工作導致無法全天候照顧小孩,於是她便透過和家長的溝通,讓許多喜憨兒也到家中一起做月光餅,所以當時每次放學或假日就會有十幾位孩子前來學習。
葉瑞玉表示,要教導喜憨兒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慢,專注力也不高,像普通人一個動作可能教一兩次就好,他們則需要反覆不斷的教好幾次,而且教完的隔天他們忘了,就必須從頭再教。她說:「像我兒子光學著用皮把餡包起來就學了十四個月。」另外她也談到不是所有的喜憨兒都可以學,基本上內向文靜的比較適合,因為穩定性和專注力較高,能夠重複做同一個動作。
葉瑞玉說她在乎的是讓孩子能夠擁有一技之長,而不是為了賺錢,「一開始製作的其實都不能賣,幾乎拿來自己吃或送別人。」,做了一陣子之後,賣相好的則利用寄賣的方式請認識的店家幫忙。直到二〇〇六年,「陳媽媽手工月光餅」才在大溪老街上正式開幕,目前店裡除了陳家豪之外,另外還有兩個喜憨兒,一個是黃麗慧,一個是池羚泱,其中池羚泱和陳家豪都是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到現在,一起做月光餅做了八年。
月光餅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將外皮桿平,包入地瓜餡,最後再壓平即可。葉瑞玉表示,對喜憨兒來說,最困難的是把外皮桿平這個動作,剛開始桿出的餅皮不是大小不一,就是形狀歪七扭八,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教導,他們大致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我覺得這些月光餅都是孩子用心做出來的,一路看著他們學習,到現在有很好的成果,覺得很安慰」葉瑞玉笑著說。
此外,葉瑞玉除了帶領喜憨兒製作月光餅,也歡迎民眾到店裡一起團體DIY,像大溪當地的許多幼稚園和小學,經常在中秋節之前打電話預約,讓學生體驗親手做的樂趣。她談到有時學生人數太多,無法在店裡製作,就會先將材料準備好,帶到學校讓他們在教室裡做,「通常學生都玩的不亦樂乎,在月光餅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後送給朋友或是家人」。除了學校以外,另外也有許多觀光客會來預約DIY。她表示,這是一個不管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完成的糕餅,也希望以後有更多人可以一起來體驗這項樂趣。
(照片由記者戴湘穎拍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