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保安宮 文化與傳統的結合

【記者冼家慧/台北報導】科技日新月異,每天影響著人類的發展和行動,但你有想過廟宇都可以電腦化管理嗎?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的大龍峒保安宮,從一九九二年起,為了更加促進作業效率,全面施行電腦化,包括信徒的資料、布施款項以及財務報表等都用電腦建檔、作業,是台灣首創的廟宇經營模式。

保安宮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 創建,為台灣道教廟宇,主祀保生大帝;取名為「保安」,是有「保佑同安」的意思。該廟創建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年,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嚴,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並在一九九八年獲評定為國家二級古蹟。由於廟宇本身保存良好,修護建築時也充分結合了傳統工法與現代科技,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所以在二〇〇三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是台灣唯一榮獲此項榮譽的古蹟。

獲得教科文組織的肯定,代表著保安宮不僅是一座廟宇,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保生文化祭」是保安宮每年的重頭戲, 文化祭的由來是而為了慶祝保生大帝每年的神誕,而衍生出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 二〇〇八年保生文化祭,在三月七日正式開跑,今年「保生文化祭」的口號是「傳統、願景、新文化」,目的是將傳統的廟會活動,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其中大型活動之一,「二〇〇八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全民尬歌仔戲」,由三月七日到六月二十八日,每逢星期五、六晚在保安宮庭園演出;當局希望透過歌仔戲表演,燃起市民對歌仔戲的熱愛,重現廟口歌仔戲風華。

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一九九六年創辦保生文教基金會。廖武治表示,希望以保生宮十多年的改造轉型後,透過推動社會教育、文化建設、慈善公益的經驗,為保安宮帶來新的生命力;基金會結合宗教資源,開辦藝文研習班,以提供居民終生教育,開辦的課程十分多元化,包括有書法、國畫、國樂、歌仔戲師資班等數十項課程。此外,為了培養宮廟行政法務人才,更創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而為了回饋社會, 基金會也不定期在保安宮內,舉辦一系列免費的「健康、醫療與信仰講座」。(照片集由記者冼家慧拍攝製作)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