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愛心會 引領精神官能症病友

11 【記者江詩筑/生命力報導】踏進「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的辦公室,輪值的電話志工林武雄是愛心會的常務理事,他擔任組織內的副執行長的職務,也負責編輯愛心會的會訊,他是位恐慌症、憂鬱症的病友,現在投入了志工的行列,為其他病友們服務。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於西元一九九三年由當時市立療養院院長簡錦標教授發起,當時稱之為「恐慌症知友會」,建立病友們互助及彼此關懷的平台,後來更擴大服務的對象,包括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重大創傷症候群等精神官能症的病友。秘書張嘉榮說,因為愛心會的工作關係,讓她更了解什麼叫做「精神官能症」,在實際接觸過一些病友過後,她發現這些病友們並非向媒體所描述的那樣,媒體有污名化這些疾病的傾向。

常務理事林武雄認為這些精神官能症者,多半是傾向情緒障礙,就像當時他生病了,可是同事們都不知道,這個病是看不出來的。生活調適愛心會所想要做的,是讓其他正在病中或是發病的病友們知道,「這個病不會瘋不會死,這個病是會好的,就像我們一樣」。

愛心會主要的工作是在推廣森田療法和團體治療,以林武雄為例,他就是經歷過團體治療的病友,目前他也在振興醫院擔任團療志工,服務其他正在接受團體治療的病友及病友家屬們。團體治療像是一般門診的再延伸,由醫師帶領多位病人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及談談病人間的壓力來源,但由於健保制度的關係,愛心會目前較以推廣森田療法為主。

森田療法則包括了認知行為治療。森田療法是源自於日本的說法,其觀點認為中西方的文化對於疾病的認知並不相同。愛心會提倡在面對這些精神官能症患者時,可以用我們的文化來思考病因並考量如何治療,例如在團療中病友之間的同理治療就是森田療法的一種,因為團療是不分年齡、階層的,透過森田療法理論中提倡的「說」,可以看見不同面向,給病友帶來新的領悟。林武雄說的,生病的人才知道生病的苦,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彼此了解,「愛心會主要想要告訴病友們說-我們並不孤單。」

張嘉榮說,愛心會除了推動團體治療的部份外,還會在「民生教室」舉辦各類活動。「民生教室」位於民生東路上,愛心會希望舉辦活動讓病友們參加,可以增進彼此互動,例如「心靈花園座談會」、「心靈花園卡拉ok、歌唱班」、「讀書會」等,而其中最特別的是,「民生教室」是由愛心會的病友提供,以便於嘉惠更多人。愛心會並於今年六月開辦了「心靈成長課程之女性工作坊-姐姐妹妹站起來」,希望提昇女性在工作與自我的認同和對自己生命的期望,有興趣的女性朋友可以報名參加。

林武雄說,「愛心會大概是在精神官能症部份,全國唯一的病友互助會了」,因為所有的志工本身都是病友,有需要的病友不管是到他們的辦公室或是打電話來,接觸的都是一群經歷過疾病的過來人,他們希望可以以自己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病友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及希望,讓他們知道這裡有一群從疾病裡走過來的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