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宋燕旻/新店報導】「那年我從軍中退下兩年,進入印刷廠跑業務,行經地下道時看見有個被報紙覆蓋住的人躺在地,涉世未深的我很害怕,以為他死掉了,回公司告訴同事此事,卻被笑說怎麼連遊民都不知道,萬華、公園有一堆。心裡一陣難過,原來台灣還有這麼一群人。」鴻德安養院董事長陳姿君不捨的表示。一九八O陳姿君便將原本承租給資源回收業者使用的新店碧潭橋下土地收回,改建成為鴻德養護院前身私立佳昇仁愛之家,成為收養遊民、身心障礙、智能障礙者為主的私人機構。「那時候我們不是什麼人都收,窮我們救不了,但我們救急」資深員工彭勝煒說,曾經有父母犯了罪必須入監服刑,佳昇可以替他照顧孩子,等到出獄後再把小孩接回。還有以前社會若家中出現一個智能障礙的小孩,大多家庭母親會辭去工作專職照顧小孩,並且耗盡財產四處尋醫治療,債務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苦。這時候佳昇就會自願將智障孩子接來照料,讓雙親都可以出外工作還債,平均大概需要花三到五年時間,不過也有留院十年的例子,但救窮沒辦法。 佳昇仁愛之家創立初期是以收留六十五歲以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