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0日 星期四

小小皮影戲偶 演出大大世界

Aug17_ 【陳凱隆報導】皮影戲,在過去農村生活被視為最簡便的娛樂,皮影戲師傅林振森也用戲偶,道出古今中外許多故事。近年來,林師傅將皮影戲結合時事,如九一一事件、侏儸紀公園、明牌樂等,並加入許多特效,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趣味感。

台灣的皮影戲原先是從中國北方傳到廣東省潮州一帶,唱腔稱為「潮調」,當時鄭成功遷台時,部隊中有些來自福建、廣東的人,就將皮影藝術傳至台灣,所以現今台灣的皮影戲大多為潮調皮影戲。

林振森,又名林阿三,是目前台灣皮影戲中,十分有名氣的師傅。一九六一年,林阿三十四歲,當時社會中存在「父母無卸世,生子去學戲,那無效啦」的觀念,但從小對偶戲(皮影戲、布袋戲等)有興趣的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然地離家、跟著戲班上山下海地學習偶戲,也曾拜過黃俊雄的父親黃海岱為師。提到比較困難的地方,林師傅說:「颱風天,車子沒辦法到對岸,就要靠人力把少說也有幾十公斤的道具、戲臺背上山去。」

一九七一年,林阿三從雲林土庫到台北縣三重市發展,成立「華洲園布袋戲劇團」,一九八七年,林阿三原本專演布袋戲,後來他發現自己靈活的雙手可以運用在皮影戲,於是和妻子吳彩雲、三個子女,一起到中國內地學習皮影戲製作和操縱演出的技巧,在接觸到現代劇場的舞臺燈光、音響技術後,也帶給林阿三不少衝擊。一九九三年林阿三成立「華洲園皮影戲團」,兩、三年前則遷到內灣。

要製作一個皮影戲偶,一開始必須先有構想,接著找圖片資料,將人物在紙上描繪,而後雕刻至牛皮,將手腳等關節分組組裝後,再用水彩上色,壓在玻璃下自然烘乾。林師傅說:「一個戲偶至少都可以保存幾十年,而且不會褪色。」

從前都是使用人工戲臺搭景為主,一九九六年林阿三買了一輛大貨車以增加機動性,去年為了節省成本,將貨櫃車換成一個停車格就可容納的油壓型行動貨車,一按開關就能自動搭成皮影戲戲臺,林阿三說:「如果遇到垃圾車,有行動車就可以移動,如果是傳統搭台演皮影戲,阻擋到垃圾車進出,全村的人會罵死你。」

提到今昔皮影戲的異同時,林阿三說到,過去使用的油燈,一九七一年被日光燈所取代;俗稱的窗影,也就是演出的布幕,因為布可以清洗和耐用,取代了紙糊,這幾年也開始研發強化玻璃的窗影。而過去皮影戲戲偶都使用牛皮,現在雖然有塑膠製作,但牛皮有耐用、保存久的特性,所以未被取代。

皮影戲會依照不同的的地方,演出不同的故事、配樂,如果對象是原住民,就會說原住民的故事,搭配原住民音樂。而隨著流行的趨勢,皮影戲也加入許多流行樂,林阿三說:「以前都是坐在大樹下,三五個人用三弦、古箏等樂器來演皮影戲,現在流行「脫掉、脫掉」的音樂,麥可傑克森的霹靂舞都加進皮影戲。」

林阿三表示,三國演義、封神榜、西遊記、水滸傳都是固定的戲碼,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後,林阿三則演出了「抓不到的賓拉登」,除了自己製作賓拉登的戲偶外,也做出雙子星大樓的道具。另外林師傅也將檳榔西施、明牌熱的時事融入皮影戲中,林阿三驕傲地說:「我們在侏儸紀還沒有拍之前,就做出七呎(大約兩百一三公分)的恐龍」、「我們也製作了超過一千個戲偶,什麼航空母艦、波音七四七客機,我們都做過。」

一九九八年,林阿三的皮影戲和韋瓦第的四季在國家音樂廳結合,這也是戲劇在音樂廳演出的先例,在劇中,林阿三用皮影戲演出了冬天打獵、夏天喝咖啡的音樂情境,打雷、烏雲密佈、海浪水景的效果,也是皮影戲的重頭戲,他說:「這些都是頭腦想出來的創意。」這也是林阿三皮影戲的特色。

林阿三曾到許多國家表演,國外的藝術家也稱皮影戲比金子還值錢,林師傅說:「我之前到義大利表演,那裡的藝術家稱皮影戲為『有立體感、會動地、美麗的畫』。」但提到經費,他則說:「荷蘭政府有百分之九十的補助,日本則將傳統藝術工作者當作公務員給予薪水,台灣就沒有。」

雖然林阿三的子女,從小就加入了華洲園皮影戲團的傳承行列,但皮影戲傳統藝術仍走向式微、沒落,林師傅感嘆地說:「現在沒什麼人要學這個,因為太苦了,這個領域也沒有所謂的畢業,一直要學習,除了要有好的記憶力、唐詩等內涵外,身體健康也很重要。現在時機不好,就只有一些講座和演出,繼續過下去。」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