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6月29日 星期三

前鎮河文史導覽 串起前鎮的心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前鎮河是我們的母河,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它,卻對它不了解。」高雄市前鎮國小張雅佩老師是土生土長的前鎮人,也因為如此,在前鎮河整治之後,便帶著前鎮國小的學生們,一起探訪前鎮河,並為社區民眾介紹這個美麗的家鄉母河。前鎮河位於高雄市的前鎮區,是高雄市三大河川之一,上游流經鳳山圳、鳳山溪,最後匯流而成前鎮河,流經高雄市區入海。而前鎮國小便緊鄰前鎮河,每天上學放學都有前鎮河相伴,大家看著前鎮河被污染、被整治,到現在的蛻變,大家的心中都有著喜悅,也更想了解這條伴隨大家長大的河流。在前鎮國小,有許多的鄉土教材與前鎮河相關,學校方面製作社區導覽地圖、鄉土護照、探訪舊河道、舉辦文史導覽解說員冬令營活動等等;之後張雅佩老師更是帶著學生為前鎮河製作網頁,讓更多的人知道前鎮河的美。在社區導覽地圖中,介紹了前鎮河流域中豐富的文史景點,如鎮南宮、前鎮漁港等對前鎮人有意義的地方。鎮南宮是前鎮的信仰中心;而前鎮漁港是高雄市最大的漁業中心,提供高雄和台灣其他地區漁產的來源。另外也特別說明前鎮河目前的整治情形,與未來的展望。而前鎮國小的鄉土護照很不一樣,它是針對低中高三個不同年級設計而成的,並且裝訂在一起。在低年級的部分,從自己的家與學校開始認識起;中年級再擴大一點到附近的服務機關、整個前鎮區的公園廣場等大家活動的地方;高年級則擴大到整個高雄市食衣住行育樂,讓即將上國中的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有更多的認識。前年,由洪四川文教基金會和前鎮國小合作,舉辦「前鎮河文史導覽小小解說員冬令營」,共徵求四...

2005年6月24日 星期五

「冰雪女王」公演 以愛溶化冷漠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今年是安徒生誕生二百週年,為了紀念這位童話大師及配合二〇〇五台北兒童藝術節,小丑戲劇團特別選取安徒生著作「冰雪女王」,經過改編作為二〇〇五年度音樂歌舞劇劇目。小丑戲劇團是一個以表演丑默劇為主的劇團,其表演特色主要仿默劇大師卓別林的喜劇風格,融合法式及義式的默劇技巧,並利用肢體語言代替口語表達,並加入馬戲團中雜耍及魔術的表演,令表演形式更豐富有趣。每年他們都會演出一齣大型歌舞劇,「冰雪女王」是本年度劇目。「冰雪女王」是一齣音樂歌舞劇,主要透過女主角琳達排除萬難拯救被冰雪女王捉走的男主角傑森的感人故事,表達對愛的堅定及見證有愛就能溶化世間上一切冷漠。故事講述冰雪女王為了修補魔鏡,捉走眼晴藏有魔鏡碎片的傑森,而和傑森青梅竹馬成為戀人的琳達為了拯救他,必須經過春、夏、秋三季的考驗,才能到代表冬天的冰雪女王身邊進行拯救。「今年想做大型一點的音樂歌舞劇,而且要關於雪的。」小丑戲劇團團長黃浩洸透露演出「冰雪女王」的緣由。由於小丑戲劇團上一齣小品劇目是以冰天雪地為題材的「雪國」,所以便以冷的感覺作為今年的劇目方向,剛巧今年是安徒生誕生二百週年記念,便選其作品「冰雪女王」改編成年度音樂歌舞劇。黃浩洸說,由於在「冰雪女王」原著中,戲劇的伏線並不明顯,所以為了令內容更豐富,便把四季加上去,令戲劇張力更強。「冰雪女王」是一套結合丑劇元素,加上雜耍表演的音樂歌舞劇,據黃浩洸透露,在劇中加入丑默的動作主要是因為原著的藝術性太高,小朋友未必看得懂,所以加入不同的娛樂元素,令整齣歌舞劇...

2005年6月21日 星期二

鐵馬遊鷺洲 認識蘆洲生態與古蹟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真的很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溼地的美,大家一起來保護它。」台北縣蘆洲市鷺江國中黃瑞華老師原先也對這塊溼地不熟,只是每天到鷺江國中上課的時候都會經過這片溼地,後來就對它產生了興趣,於是帶著學生到這片溼地做實地踏查,並為這片溼地架設網站,在假日的時候舉辦一日遊活動,讓學生為民眾做導覽。「鐵馬遊鷺洲」一日遊活動主要遊覽的部份是蘆洲的特色景點-五股濕地與李氏古厝,藉由認識五股溼地讓民眾了解大自然,並且體認到保育的重要;並加入參觀李氏古厝,可以讓民眾知道蘆洲的文化歷史,並且共同來維護家鄉的古蹟。剛開始黃瑞華老師只是帶著學生到溼地來走走看看,在溼地遇到了荒野協會負責人賴榮孝,兩人聊過之後,賴榮孝先生就決定要幫助黃瑞華老師,在假日的時候為這些學生做培訓,帶著學生實地走訪濕地,並且講解溼地的歷史與生態,讓學生觀看溼地的紀錄片,讓學生更加了解溼地的生態環境,也為後來的一日遊導覽做準備。一日遊活動是在二○○四年三月至六月間每月的雙週六舉行,一大早就在鷺江國中的門口集合出發,下午四點左右結束一天的行程,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早上八點出發之後,先到五股溼地,沿路設有七至八面立牌,立牌處都會有一名學生導覽志工為參加的民眾解說那個地點的生態與景觀。騎完溼地行程一圈下來已經是中午,大家就回到鷺江國中吃中餐,此時會有志工媽媽負責煮午餐,也讓來參加的民眾觀賞溼地的影片,稍作休息後,繼續往李氏古厝前進。到了李氏古厝一樣有小解說員為民眾解說李氏古厝的歷史,並介紹李氏古厝的特色,讓所有的人,不論是否...

2005年6月20日 星期一

同志團體發聲 紀念「反恐同日」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國內同志團體號召一群同志,五月十七日傍晚於二二八紀念公園舉行「國際反恐同日」燭光活動,向大眾宣達「我們是同志,我們在這裡」,希望社會大眾正視對同志的歧視問題。一九九○年五月十七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國際男女同志協會」(ILGA)藉此呼籲世界各國在此日舉行相關活動。今年「國際反恐同日」,台灣同志特別舉辦「卸下恐懼,迎向彩虹」活動,希望增進社會對同志族群(LGBT)的了解,進而消除恐懼同志的心態。 活動中,師大心理輔導系學生阿翔跟和他的母親一同上台,分享有關同志的生命故事。阿翔說:「人生最痛苦的,就是一直有個秘密吧!」道出了許多同志的心聲。阿翔的大學學妹也一同參加活動,她說:「我是以異性戀的角度來看阿翔,其實同性戀更能了解女性在想什麼,更尊重所有人。」阿翔說:「其實我感到很幸運,在學校大家都知道我是同志,但大家還是對我很好,沒有什麼不友善的動作,還OK。」當記者問到記憶中有什麼不好的回憶時,阿翔的回答不像之前快速,思考了幾秒,只淡淡的說:「有時候跟男朋友手牽手,會遭到路人指指點點;或到某些地方不讓我們進去,有時候我們就罵回去啦!」阿翔的母親從活動開始,臉上就帶著淺淺的微笑,靜靜坐在地上聆聽其他人的談話,當被問到兒子是同性戀有什麼感受時,她說:「只不過是大兒子帶女朋友回來,他帶男朋友回來,並沒有什麼不一樣阿!」,談戀愛沒有為什麼,就像為什麼他喜歡女生,她喜歡男生一樣,沒有為什麼。台灣首家同志主題書店「晶晶書庫」負責人賴正哲...

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板橋社大 守護大漢溪培養土地情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河川是生活命脈所寄,審視所在河川的處境,是檢證生活品質的重要憑藉。流經板橋的大漢溪,成為板橋社大關懷環境生態社主要守護目標。「讓民眾更親近河川」為社團的發展目標,因此,除了關懷河川地的自然生態,社團更以土地人文歷史的介紹,希望激發大家對居住地的深層情感。成立三年的關懷環境生態社,在指導老師陳健一(見圖)的帶領下,一直以「土地倫理」作為社團的中心思維。簡言之,土地倫理是探討人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陳健一在授課時,會以地理學、地質學、植物學、史學、人類學、公共政策等諸多方向來介紹一區域,讓社員們了解一個區域的空間特色是由許多複雜的原因構成的。以大漢溪為例,早期大漢溪流域的水量豐沛,是商旅往返的交通命脈,人口便自然集中居住於此區域,造成了城市發展,但也衍生了許多都市化後的問題,「環保」就是其中之一。今日大漢溪的面貌,就是由上述的地理、人文和歷史背景所交織成的。戶外實地觀察是社團上課的一大特色。進行「河川系列」的課程時,陳健一便帶領社員走訪淡水河流域的周邊環境,包括關渡、士林、北投等各個淡水河流經的區域。雖說板橋社大的河川守護目標為大漢溪,但陳健一認為,一條河川的保育,是需要關懷整個流域,淡水河為大漢溪匯流河川,自然是板橋社大的觀察河川之一。觀察河川地之餘,社團也積極安排「參訪污水下水道」和「拜訪板新水廠」等活動,讓社員實地參與公共政策的實施,檢視政府單位對於整治大漢溪的實際進度。板新水廠是供應板橋和新莊地區用水的重要機關,所以水廠的水是否乾淨對於這兩個地區居民的...

2005年6月17日 星期五

拉子三缺一 聽見女同志的聲音

【生命力記者/簡維慶、林宗翰】報導女同志朋友是否總是在迷惘、困惑而感到無力時,期盼著一個安慰的聲音,讓自己走出黑暗的角落?目前唯一的女同志廣播節目「拉子三缺一」,提供同志朋友一個良好的管道,藉由網路上虛擬的廣播節目,以每個禮拜五更新一集的方式,幫助活在角落的女同志走出黑暗、提供女同志生活資訊,也讓社會聽見女同志的聲音。「拉子三缺一」從二○○三年七月四日開始播出,是一個女同志廣播節目,其中「拉子」是女同志的別稱,但是其製作人Vincent卻是個男同志。Vincent同時也是「哈囉網路廣播網」的創立人,在一九九九年一手創立了男同志廣播節目「真情酷兒」,四年之後,他覺得女同志應該也要有專屬的廣播節目,因此邀集了現任主持人維維、小玉與AD一同構思,催生拉子三缺一這個廣播節目。拉子三缺一秉持服務同志社群的理念,從製作人到主持人全部都是不支薪的義工,除此之外,網路空間以及位於台北縣土城市的錄音設備,也都由製作人以及主持人自掏腰包。隸屬於哈囉網路廣播網的拉子三缺一,自從開播以來,一直廣受女同志的歡迎跟喜愛,至今人聽眾人數已經超過上千人。拜網路無遠弗屆所賜,聽眾只要到網站上下載就可以收聽,更是使得聽眾散佈於世界各地。主持人之一的AD說:「由於沒有的經費來源,無法付出龐大的廣告費用,但是能夠吸引這麼多人來收聽,都是口耳相傳的功勞。」AD說:「節目的主持人其實都大有來頭,在女同志社群內都非常的活躍,有名氣,而這也是製作人Vincent找上這幾個主持人的原因。」節目內容也多與主持人的專長有所結合,而且每一集的節目內容都是由主持人自己構想不同的主題以及策劃,基本上每個禮拜輪流主持節目,而有特別節日也會大家一起主持。三位主持人各有不同的背景。「維維」有著女同志運動的背景,另外在「同志諮詢熱線」擔任義工,負責網站維護更新及電子報發送,其製作的節目內容偏向於女同志的情慾以及生活。「小玉」則是女同志出版社「集合出版社」的社長,同樣也是「同志諮詢熱線」的義工,主要是負責探討女同志的生活以及感情問題。而「AD」是台灣第一個曝光的女同志作家,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CSU)廣告研究所,負責網站架設及程式維護,負責節目的內容以探討社會議題、性別平權、藝文、文學和電影分享為主。「拉子三缺一」這個名字,就是由這三個主持人腦力激盪下想出來的。維維想的名稱是「拉妳的頭!」;小玉想了一個叫「拉子四人幫」;最後則採用了AD所想的「LEZ...

2005年6月15日 星期三

北醫藥服隊 推廣用藥知識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阿媽,過期的藥就要丟掉,不可以繼續吃喔!」一群具有熱忱的大學生在社區裡穿梭著進行家訪,伴隨著一句句親切的叮嚀與問候,透過問卷調查與社區的居民互動,同時宣導民眾正確的藥物常識,他們是台北醫學大學的藥物推廣服務隊。「希望藥服隊的存在,能教導大眾對藥物有正確的認識」,隊長陳秀妍說,近幾年由於政策的推行,逐漸建立起醫師、藥劑師的分工模式,醫師主要負責看診開藥,而後再由專業的藥劑師進行配藥。她表示,其實這樣的方式,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藥劑師的專業很受到重視。不過國內這種觀念還有待推廣,往往民眾只知道生病時去找醫生拿藥,卻缺乏對藥物進一步的認識,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藥劑師其實就像個人健康的諮詢師,不單單只有配藥的功能,簡單來說,透過藥師的建議,可以隨時提醒民眾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等生病了才知道找醫生。「服務過程中,民眾許多錯誤的用藥觀念讓我們十分擔心」,談起常見的錯誤用藥觀念,副隊長賴煌濱表示,有些患者不按照指示的時間服藥,或是過了正確服藥時間後,將之前未服的藥併為一次服下,這些都是必須避免的,因為藥物服入體內,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療效,過量或服藥時間不正確,都可能使藥效大打折扣,嚴重時甚至會產生副作用。賴煌濱也表示,藥丸不宜磨成藥粉服用,因為磨成藥粉會加速人體對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無法在正確時間發揮效用。另外,服藥最好是搭配開水服用,而不要搭配其他飲料,甚至茶也應該避免,事實上只有開水最適合溶解藥物,選擇其他飲料難保不會與藥物產生化學作用,使得藥效無法正常發揮...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春風歌劇團 傳承與創新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台灣春風歌劇團」於二〇〇五台北藝術季演出「天下無雙」,以年輕人的角度,探討性別認同的愛情,對傳統歌仔戲做出新的詮釋。團長葉玫汝說,從小就喜歡歌仔戲,在就讀台大的時候便加入了歌仔戲社,在那裡遇見了志同道合的社友。畢業後,在保安宮演出第一部戲「花田錯」得到肯定,便在二〇〇三年正式成立「台灣春風歌劇團」。「台灣春風歌劇團」演出方式與傳統歌仔戲較大的不同點,在於傳統的歌仔戲一次演出完整劇目;而「台灣春風歌劇團」則改良傳統劇碼,挑出較精采的部分演出,稱為「折子戲」。在劇情方面以年輕人的角度來看待愛情與性別認同,在二〇〇五台北藝術季演出的「天下無雙」這一齣戲中,故事內容為,皇帝的妹妹女扮男裝下江南,在路上的茶館裡遇見尚虎,尚虎卻對這女扮男裝的男人產生奇怪的情愫,這種地位差距的戀情與性別認同的愛情,加上以輕鬆浪漫的表現方法,博得現代年輕人的青睞。歌仔戲的口白、用語與音樂都需要透過不斷地排演與設計。葉玫汝表示,這次的演出花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去排演,團員們因為必須兼顧課業與興趣,每個禮拜必定排演一次。演員之一的林君怡每個禮拜花六個小時的車程,從台南坐火車北上排演,團員們為了完成目標、做好演出,都投入了大量的心力。音樂設計部分,由專攻作曲理論的師大歌仔戲第一屆社長張桂菁來操刀,為「天下無雙」這一齣戲特別設計;導演則是由外台的職業演員簡宏璋執導。「台灣春風歌劇團」自從成立以來在全國巡迴演出,得到肯定與贊同,葉團長認為,投身於傳統藝術,以年輕人參與歌仔戲來吸引年輕人,對台灣傳統...

雨中花田 綻放傳統風華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梅雨時期,幾天以來台北市的天空雨似乎怎麼下也下不完,在忽停忽落的陣陣大雨中,中山堂廣場前搭起的簡易戲棚裡,卻湧入了近五百名觀眾,等待著民權歌仔戲團的演出。民權歌劇團成立於一九七○年,當時團址位於台北大橋頭、民權西路上,因以此為名。數十寒暑,民權歌劇團至今仍然致力於歌仔戲的創作演出,也擁有熱情戲迷的支持。「坐前面一點!」七點開演的戲,半個小時前就已經有觀眾坐在台下等著,來的大多是年長的阿公阿媽,也有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雖然是免費的公演,但是在天氣狀況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觀眾的人數應證了民權歌仔戲團的吸引力。連續三年參加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劇團團長林金泉說:「能從這麼多劇團中爭取到參與的機會,對我們來說覺得很光榮。」民權歌劇團曾以「斷機教子」一劇獲一九九六年台灣省地方戲劇競賽之冠軍。二○○二年受邀參與台北市傳統藝術季演出「句踐復國」。現每年平均兩百多天之戲路,且多在台北縣市內演出,為台北知名劇團。今年是第三度參加傳統藝術季。本次演出的戲碼「花田錯」是一則輕鬆活潑的喜劇,內容敘述:花田盛會來臨,熱鬧滾滾,單身男女也紛紛在這個時節挑選對象,劉家小姐在盛會上看中渡仙橋頭賣字畫的書生卞機,不料女方管家前往提親時,誤將地方小霸王周通認做乘龍快婿,女方不嫁,霸王不休,一連串的烏龍,看得台下觀眾笑聲不斷。近三個小時的演出,天公還不時降下大雨,觀眾不僅沒有離席,反而更想知道最後會怎麼圓滿收場。「花田錯」是民權歌劇團自創劇本,之所以選擇這部戲在傳統藝術季演出,林金泉說:「現代人生活...

三重社大 親親河岸水守護淡水河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淡水河,在六○年代拼經濟的浪潮下,兩岸的人口變多了,但垃圾也增加了。座落在淡水河忠孝橋畔的三重社大,作為「淡水河守護聯盟」的一員,不僅致力於淡水河水質檢驗和河岸巡守,更大力倡導河川「本土」意識,希望讓三重人對淡水河更有感情。成立不滿一年的「親水護河生態社」,因地利之便,以淡水河的作為社團觀察保育的目標。每隔兩個禮拜,便會有大批的社員帶著簡易的檢測儀器,在忠孝橋至台北橋河段檢測河水的溫度、溶氧量、酸鹼值、濁度檢測以及觀察淡水河面的髒亂程度、河床淤泥的增減、是否有排放廢污水等汙染因出現。近八個月的巡守,社團累積了大批對淡水河污染觀察的縝密紀錄,拍攝了河川巡守紀錄短片,提供了政府部門對淡水河整治的參考。三重社大主任秘書王婕說:「半年前,在河川巡守時,根據橋墩的青苔生長,我們發現了北市水管漏水,緊急通報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台灣的自來水漏水率高達三分之一,這些耗損都是水資源的浪費」。此外,漂浮在岸邊的死魚,也是社團督促環保局查緝非法排放廢污水的重要證據。至今,雖然河水的水質無大幅提升改善,但是也緩和了淡水河此河段的惡化。「幾個月的觀察,最大的發現是水筆仔開始在三重沿岸大規模的生長,這讓人在費心河川的環保之餘,也開始擔憂淡水河的生態問題。」王婕說。水筆仔為生長在出海口的植物,需要高鹽分的生長環境,三重市距離淡水河出海口不若八里、淡水那樣近,卻出現了水筆仔的蹤跡,代表了河水鹽化的生態危機。除了河川的自然生態調查,社大亦開設地方文史調查課程,以結合親水護河社團「守護淡水...

2005年6月10日 星期五

荒野「炫蜂團」 教孩子尊重自然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乍聽「炫蜂團」這個名字,很可能會跟卡通或是電影做出聯想,以為是類似「超人特攻隊」或「閃電俠」之類的英雄人物。成立於二○○一年春天,炫蜂團是隸屬於荒野保護協會的兒童環境教育團體,透過每月一次例行團集會,在野外進行生態遊戲、說故事、自然創作等活動,讓小朋友學習體驗及尊重大自然;不同於一般兒童團體或是夏令營,炫蜂團強調長期且常態地參與活動,且要求必須至少有一位家長陪同直至活動結束。「炫蜂團的構想是來自於創會理事長徐仁修,他常把『老狗難改吠』掛在嘴邊,強調要改變一個大人很難,要改變一個小孩卻容易的多;因此,炫蜂團成立了,透過兒童教育將尊重大自然的觀念傳遞給下一代。」荒野保護協會義工,同時也是炫蜂團北一團的導引員陳瑜瑾說。「而炫蜂團這個名字,則是由總團長林耀國提出幾個適當的名字後,由大囤國小的學生投票選出。」她說。炫蜂團的招收對象為荒野保護協會會員家庭中,國小三年到五年級之子女。截至二○○五年春,已成立有荒野台北炫蜂第一團、第二團汐湖團、第三團花新團、第四團北海團、荒野新竹炫蜂第一團、第二團、荒野台中炫蜂第一團、荒野高雄炫蜂第一團,共計八個團。主要目的即在野外透過生態遊戲、故事、唱跳、自然創作和生態劇等多樣且趣味化之活動形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循序漸進地導引開發他們的潛能,去發現自然、學習自然、從自然體驗中獲得啟示、逐步培養出自然觀察家的特質和能力。「我們強調的是長期地與自然接觸。」陳瑜瑾說,「炫蜂團想要給孩子的並非知識性的傳遞,而是觀念的養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觀念。」炫蜂團主要活動為每月例行集會,內容則是小朋友喜歡的遊戲、故事、唱跳、戲劇演出等。例如「自然創作」即是讓小朋友以大自然唾手可得的材料來創作,如利用岩石、枯枝、枯葉等自然物來作畫;「生態劇場」則是讓小朋友以肢體語言表達及分享他們得自於大自然的啟示與感動。小朋友可透過扮演昆蟲、植物等角色,展現他們對於自然界的觀察及體悟;而自然觀察是持續性的活動,小朋友選擇一項自然生物作為觀察對象,持續進行紀錄與觀察,然後在活動中發表其心得與感想。今年四月九日、十日炫蜂團於陽明山舉行的大露營,在開幕式中他們宣讀了自己撰寫的「兒童環境宣言」,提出新世代孩子對於未來環境的觀點與期許,共同承諾將為保護大自然而努力。此外,尚有兒童宣言簽名活動、台灣生物多樣性大看板共同創作、各團晚會表演,以及包括如何因應京都議定書在內等兒童環境教育的遊戲。...

北市大同高中給你「伊通大不同」

【生命力記者陳玉慈報導】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在二○○三年底開始推動社區服務學習計畫「伊通大不同」,期待透過「伊通大不同」服務學習方案的各項活動設計,鼓勵學生認識及關懷學區中的社區,並且使學生擁有從事服務學習的正確觀念與技能,更加認識及關懷自己的社區。同時,也透過「伊通大不同」各項活動的設計,喚起社區歷史記憶,逐漸凝聚建立地方共同情感,以作為合力邁向營造社區的基礎。擔任「伊通大不同」的指導老師,中華社區厝邊頭尾營造協會秘書長李智華表示,有鑑於高中生和社區的互動很陌生,所以就挑學校門口大家最熟悉的伊通街作為活動的主題。而伊通街充滿文化、藝術氣息,又是咖啡館群聚之地,此外沿路有兩座公園,有書店、有市場、有歷史,同時也是大同學生上下學必經之道,以此街道作為學生深入社區的學習,是最好的服務學習教材。李智華說,由於「伊通大不同」計畫中主要以「伊通風情話手冊」呈現成果,利用編撰伊通街導覽手冊的方式,來宣揚伊通街有趣的事物,並且讓民眾或遊客對當地社區更加了解。李智華表示,這本「伊通風情話手冊」是以仿造「木馬屠城記」的「滋滋蟲屠城記」故事為全書脈絡。學生設計的「滋滋蟲」在總司令的帶領下,一群「滋滋蟲」兵拿著「藏寶圖」,也就是伊通街的周邊街道圖,對以伊通街為背景的虛構城市進行尋寶計畫。尋寶的過程中,士兵總是需要一些補給站,所以地圖上就標示著一些商家和餐廳讓士兵補充元氣。此外也有一些資訊站、士兵站等特殊地點,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鄰里長辦公室和警察局等地點。學生運用創意和想像力,將死板板的地圖故事化,用尋寶...

人生哲學 落實「服務─學習」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輔仁大學從一九九九年起開始推動「服務─學習」精神並開設有關的專業或通識課程。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副教授尹美琪說,「服務─學習」理念結合「知識」與「情意」,以及「人文教育」與「社會關懷」,鼓勵學生在「做」中「學」並關懷弱勢。「人生哲學」自一九九三年被定為輔大的特色課程之一,並於一九九九年六月納入「全人教育基礎課程」,為全校共同必修科目,其目標在於使學生對於大學生活有正確的了解,進而探討生命意義,並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她認為,每位人哲任課教師都有一套自己的課程綱要與內容,只要掌握到「服務─學習」的精神與原理,「服務─學習」可與不同的主題配合運用。以她自己所設計的人哲課程為例,她要求學生必須參與至少兩次,每次兩個小時的服務活動,希望透過服務前的準備及事後的反省,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她說,在上個學期九月中旬至十二月底這段期間,在本校服務學習辦公室協助安排下,她所教授的一班資管系學生到「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服務。他們的服務活動為「數學加強班」,給予扶助家庭的國中、國小生在數學作業上的指導。她說,學生不僅可用專長與所學的知識來幫助需要的人,過程中也讓他們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必然增加他們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系的王敏靜因為上尹美琪教授的人哲課程而到「聖安娜之家」服務。她說:「一班分成幾個小組,而我那組帶一些唐氏症、腦性麻痺、智能障礙的小朋友到植物園。我們教他們過馬路、唱歌,跟他們聊天、做運動、玩遊戲等。難忘的是那些小朋友非常熱情,他們一直拉著我、叫...

2005年6月7日 星期二

ina的笑 重現原住民女性聲音

【龔淬平報導】在阿美族的字義中,「ina」代表媽媽,象徵著太陽般發光發熱,擁有孕育世界生命根源的力量。「一見ina就笑」-女性紀錄片影展,已於五月份在台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展開,第一場座談會中放映了「pangcah 媽媽/ 築屋的女人」與「彩虹的故事」兩部紀錄片。主持人阿洛.查勞以「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一曲揭開序幕,大家伴隨著歌聲,一同分享著原住民女性故事的心靈饗宴。台灣的建築工地很少有女性在工作,然而卻有不少阿美族「板模公主」。導演馬躍‧比吼的「pangcah 媽媽/ 築屋的女人」,藉由拍攝自己的表姊米江,如何連一塊板模都抬不動的情況下,為了家庭努力付出,如今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板模師傅。馬躍表示,在他記憶裡的一次家族慶生會上,米江接下第一塊蛋糕,立刻二話不說遞給壽星的媽媽,原住民女性地位的崇高與偉大,不言而喻。導演比令‧亞布的「彩虹的故事」,透過泰雅族Yaki(祖母)們臉上的紋面,述說著一個傳說:「彩虹是族人通往祖靈地的唯一橋樑,因為祖先們會在彩虹上把關,沒有紋面的人,是永遠見不到族人...

綠色生活地圖 帶您探索都市寶藏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生活在城市裡,你是否曾走進每天經過的公園綠地裡,大口呼吸難得的新鮮空氣?又或者是駐足停留在一棵行道樹旁,只為了欣賞枝頭綠繡眼的清亮歌聲?這些平日受人忽略的綠色景物,其實都是都市叢林中難得的寶藏。而「綠色生活地圖」,便是將這些存在於我們居住環境周圍、有關自然的、人文的、健康的和環保的景點,一一在地圖上標示出來,使我們能對自己居住的環境能有更深一步的瞭解及認識。綠色生活地圖景點包括:公園綠地、特別的植物、野生動植物觀察區、資源回收點、二手店、有機食品店、環保商店、自行車專用道、博物館和史蹟等。這些景點,都相當值得我們去探訪及保護。第一份綠色生活地圖於一九九二年誕生於美國紐約,後經由網路推廣,至二○○四年底,全世界已有四十二個國家共一百七十五個城市完成地圖。一九九八年荒野保護協會獲得現代設計協會(Modern World Design)對Green Map System(綠色地圖系統)圖示的授權使用,透過這套圖示,即使是不同國家的人也可以互相瞭解地圖內容,閱讀世界各地的綠色故事。荒野保護協會綠色生活地圖團隊總組長莊麗華說:「我覺得綠色地圖是國外引進的一個非常好的概念,它讓民眾可以以最快速、最簡單的方式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家鄉,非常符合忙碌、快步調的城市居民所需。」截至二○○四年底,已有十二張地圖印製發行,其中包含台北市、台北縣、宜蘭市、宜蘭縣及桃園縣的部分地區。今年的三月三十一日,由荒野保護協會耗時四年、實地走訪調查,並由7-11綠色基金贊助所完成的完整版「台北市綠色地圖」正式發表,並由台北市長馬英九代表接受,贈送給台北市的居民,這是台灣第一張「都會級」的綠色生活地圖。繪製綠色地圖,荒野有許多針對不同對象所設計的推廣活動,包括為期不同的介紹及實作課程,或者是先從繪畫的基本概念及技巧教起;也有特別針對孩子所設計的教學方式。技巧是其次,主要是將生態保育的觀念傳遞給更多人。荒野綠色地圖推廣部的張琬芬就說:「我們最近除了出版《地圖有氧運動─從紐約京都到台灣7-11個綠色生活地圖》一書外,還在進行澎湖級金門的社區整體營造,主要就是兩天一夜的地圖繪製課程。」莊麗華說:「一般居民都不太熟悉自己的居住環境,有些人文及自然景點其實很值得探訪。透過綠色地圖,可以讓他們了解其實自己居住的環境其實有很多美好的綠色景物,而並非他們所想像的那麼疏離、無趣。」張琬芬點出了綠色地圖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要功能:「綠色生活地圖最大的好處在於,它不但讓當地居民了解週遭環境的優點,更可以顯現出缺點,然後針對這些優缺點加以維護或是改進。」綠色生活地圖在全球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議題的趨勢之下,勢必將成為未來主流。對於今後的展望與期待。莊麗華說:「未來我們希望只要是台北市的中年級小學生都能看過並接受綠色地圖的教學,使得綠色地圖能夠普遍化,越來越多人能夠了解自己社區的居住環境,並讓環境保護的種子萌芽。」另外,五月二十一日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半,荒野配合文建會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地圖台灣」活動,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前的園遊會活動中設有攤位,現場將展出從古至今的台灣地圖,其中當然包括了綠色生活地圖,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共襄盛舉。...

2005年6月4日 星期六

陽明山蝴蝶季 帶您體驗蝴蝶之美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暖春遠走,炎夏將近,在爭奇鬥豔的花朵退出舞台後,緊接著便是翩然起舞的蝴蝶登場了!一年一度的陽明山蝴蝶季於五月十六日展開,主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安排了一系列活動,除了提供民眾假日遊憩休閒好去處外,更藉此宣導生態保育及尊重大自然的觀念。其中,竹子山蝴蝶博覽會讓民眾近距離觀賞蝴蝶之曼妙姿態,並且設置關卡,作主題式導覽,寓教於樂,吸引許多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前來體驗蝴蝶之美。「竹子山」為一戰備地區,平日受到軍方控管民眾不得擅自進入,也因此保持了生態的完整性。每逢陽明山蝴蝶季,便會特例開放約三公里的戰備道路供民眾賞蝶,主辦單位並於沿途設置關卡,提供民眾導覽、解說、遊戲等服務。同時,主辦單位還安排了客運公司於定點專車接駁欲前往竹子山區賞蝶的民眾,增添交通便利性,鼓勵民眾多多參與。「活動最主要目的,便是宣導蝴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志工馬國翔說,「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國家公園的功能性及重要性,告訴民眾國家公園裡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像放風箏在國家公園裡是被禁止的,有些生物有可能會以為那是老鷹而竄逃,對於生態穩定性會造成影響。」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內植物型態豐富多元,提供蝶類良好的環境棲息、覓食及繁衍後代。每年五至六月,是陽明山「青斑蝶」大量出現的時期,原因在於牠們的蜜源植物開花期也正值此時,像是「島田氏澤蘭」便是青斑蝶偏愛的植物之一;因此,這次賞蝶活動主要是以青斑蝶為主。青斑蝶是台灣最大型的青斑蝶類,飛行緩慢,常會乘著氣流在空中滑行,喜群聚於花叢中吸食花蜜。在竹子湖路段,隨處可見青斑蝶翩翩飛舞的身影,其優美姿態讓賞蝶民眾不停發出驚呼與讚嘆。「最近我們跟台大合作,為青斑蝶在翅膀上標號,觀察牠們的移動記錄,所以常會有賞蝶民眾看到翅膀上有編號的青斑蝶。」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志工陳文億說。原來,青斑蝶在每年五月便會大量出現在陽明山區,但到了七月初,又會於短時間內散盡,行蹤一直是個不解之謎,於是才會有以編號方式掌握牠們動向的計畫出現。「就目前為止,最遠曾在日本發現我們編號過的台灣青斑蝶。這麼小的生物,竟能遠渡重洋飛到日本去,實在是很奇妙。」雖然目前還無法完全掌握青斑蝶的遷徙途徑,但生物的無限可能性已展露無遺。「擔任解說志工讓我相當有成就感。」馬國翔說,「把我們在蝴蝶及自然保育方面的所知,與民眾分享,我覺得很好。越是對這份工作投入心力,就越覺得台灣的自然還是有希望的。」他說,以前相信人定勝天,覺得愚公移山這種人類對抗大自然的故事很偉大;現在,反而覺得是很愚蠢的行為,因為人還是不可能違抗自然法則。他也表示,台灣蝴蝶保育工作應從棲地的保護做起。「要保護蝴蝶首先就要保護牠們的棲地。人要有尊重及保護大自然的概念,不破壞、少開墾,就是對蝴蝶保育盡一份心力了。」陳文億則是強調,生態保育最重要就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說,其實大家都知道如何保護自然環境,只是差在有沒有真正去做。「想要對蝴蝶及大自然的保育盡一份心力,那很簡單,就是『知道對了就去做,看到別人沒有做就提醒他』,如此而已。」...

2005年6月3日 星期五

采風樂坊 國樂演奏民歌新風貌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還記得廟會、橄欖樹、捉泥鰍這些陪伴許多人渡過了年輕歲月的精采樂曲嗎?當時眾多年輕學子拿著一把吉他自彈自唱、自編自寫,簡單易懂的旋律與歌詞,不與市面上流行的西洋樂曲、搖滾樂隨波逐流,堅持唱自己的歌,也引領了許多人加入民歌的行列,孕育出許多傳頌到現代的經典歌謠。如果這些經典民歌用國樂來演奏會是怎樣?采風樂坊的「微風往事—校園民歌演奏會」就給你一番不同的全新感受。「咦?這是那些讓人熟悉的歌曲嗎?怎麼聽起來很不一樣、很特別啊?」演奏會一拉開序幕,接連演奏的一首又一首歌曲就讓人浮現出這樣新奇的感覺,聽起來似乎是全新的一首歌曲,卻又在其中發現那耳熟能詳的旋律,既熟悉又陌生,給台下聽眾奇妙的感受。此次的演奏會中,一共表演了十一首經典歌謠,包含月琴、出塞曲、歸人沙城、恰似你的溫柔、橄欖樹、捉泥鰍、微風往事、曠野寄情、野百合也有春天、廟會等,由四位專業音樂家重新編曲後,呈現風格各異的作品,與以往一般人心中對校園民歌的印象截然不同。例如郭哲誠編曲的月琴、龍的傳人、野百合也有春天,帶了些爵士的味道,曲調清柔綿長;身兼樂坊團員的吳宗憲,所編曲的出塞曲、曠野寄情、廟會就比較傳統,也最貼近絲竹音樂的本質呈現,與原曲差異最小;歸人沙城、橄欖樹、微風往事由許雅民所編,因為他本身注重音樂的原創性及實驗性,因此這幾首曲目在前奏時就比較長,而且像另一首全新的歌曲,然後進入原曲的旋律,讓人意想不到;給人與原曲差異最大感覺的是捉泥鰍跟恰似你的溫柔,編曲家董昭民以現代音樂重新改編,將歌曲詮釋得創新...

2005年6月2日 星期四

山的呼喚 說出台灣土地故事

【生命力記者鄭東寧報導】「五月,雪白的油桐花與金黃的相思樹花,像藝術家彩筆揮灑的顏料,於青綠色的山頭渲染開來。在這春、夏交接的季節裡,它們是北台灣低海拔山林最亮眼的色彩,也是最近幾年頗受矚目的觀光明星。」這是在「『山的呼喚』台灣土地故事影像特展」中所展出的照片,由空拍的影像表現出在山林中的一大片白色與金黃色樹花的美景,照片中除了呈現壯闊景色外,還有著讓觀賞者了解油桐樹和相思樹的經濟價值被取代之後,轉變成為觀光景點這一層較為深刻的時代變遷意義。「『山的呼喚』台灣土地故事影像特展」於即日起到六月三十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一共有六大主題架構,包括台灣山岳全照、上天下地看台灣─土地故事影像展、土地詩歌光廊列柱、台灣山岳意象、山岳故事廊與十六點八公尺長的衛星影像台灣全圖,其中影像展展出的照片包括台灣的現代、大自然風光、災害、人文活動、地區特殊文化、特殊景緻、特色建築物、地區文化等充滿文化價值的影像。在土地故事影像展展出的地區特殊文化上,有著像是松山區一隅屋頂加蓋鐵皮屋,在空中看來色彩紛雜,但又奇妙地維持一致調性的畫面;在大自然風光的照片中,則有關渡自然公園意外形成的雙心、以及桶盤蓮花座等影像;在特殊景緻方面,也有著台南縣七股曬鹽而形成的鹽山、屏東縣東港的海上船屋、雲林縣台西漫遊在海中的抽砂船等等生動的畫面。「換個角度,以全貌的方式來欣賞自己所居住的土地。」文建會的詹嘉慧表示:「這次展覽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民眾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台灣;從欣賞自己居住環境的景象,不管那景象是好或是壞,進而激發出對這...

101巷劇樂部 推動社區交流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唉唷我的媽呀!我家隔壁是Gay Bar!?這怎麼得了?難怪我兒子晚上都不回家…不行不行,我得去看看才行!!」心急如焚的媽媽真的在Gay Bar看到自己兒子,大叫了一聲……故事就這麼展開了。如果你家隔壁是Gay Bar(同性戀酒吧),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驚慌、擔心還是淡然處之?Gay Bar裡面的人又有什麼樣的心情與故事?劇樂部劇團「101巷藝術節」,第一部作品《我家隔壁是Gay Bar》告訴你,這其實是一件該被自然看待的事情。這是齣特別的戲,小小的劇場空間裡營造出Gay Bar的氣氛,入場看戲的觀眾同時也是Gay Bar裡的一員,享受著音樂、燈光,近距離地看著演員們上演在Gay Bar中發生的故事。這是個關於一個高中男孩迷惘自己性向的故事,喜歡男生還是喜歡女生?究竟該喜歡男生還是該喜歡女生?他來到Gay Bar替自己的煩惱尋求解答,在經歷了一些事件後終於豁然開朗,其實這並不是件那麼重要的事,順其自然就好。導演陳依孝談到此戲意涵時說:「我知道這不是很新的觀念了,但是很多人談到同性戀時還是抱持恐懼、排斥的心態,我只是覺得上天既然決定好性向,無論要面對接受或逃避說謊都是自己的選擇,不過喜歡男喜歡女應該跟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閩南人一樣自然被看待,我只是想傳達給觀眾這樣的想法罷了。」 因為一次偶然去Gay Bar的經驗,聆聽了同志的故事跟心路歷程,讓陳依孝有了製作此戲的念頭,他笑說:「那時我就在想,如果一般人家的隔壁是間Gay Bar,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形?鄰居會有什麼樣的反應?」讓這種情況如實地在戲中呈現。向來喜歡在戲中與觀眾互動、展現創意的陳依孝,將劇場化身為Gay...

2005年6月1日 星期三

三多國小 收集樂生的故事與回憶

【曾可欣報導】「聽我說一個故事,一個即將消失的故事,是關於地獄的故事,也是關於天堂的故事。」這是「超越天堂的淨土」網站中的一句話,道盡了樂生療養院的一切。台北縣三多國小的學生在胡世銘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這一個關於樂生療養院的網站,網站內容是樂生療養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有院內許多長輩的故事。「我希望能夠透過學生做的網頁,讓大家知道樂生療養院的過去,為樂生保留一點回憶供後人思念。」胡世銘老師常常帶著自己班上的學生,為社區做很多的服務,希望學生可以藉由這些服務學習的過程,認識自己的家鄉與社區。剛開始胡世銘老師想要學生去調查迴龍最美的地方是哪裡,結果發現當地父母心目中的第一名就是樂生療養院,但是學生從未去過樂生療養院,也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在一次身體檢查時,樂生療養院的醫療人員來到三多國小,在胡世銘老師的鼓勵下,學生詢問了院內的護士莊秋美小姐,她立刻表示願意帶學生參觀樂生療養院,並做解說的工作。在參觀的過程當中,學生接觸到院內的長輩,剛開始有一點不習慣,因為麻風病(癩病,俗稱痲瘋病)的關...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