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9日 星期四

社造溫泉博物館 北投居民總動員

 【郭雨涵報導】來到新北投公園可別錯過了位於公園旁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英國鄉村式的建築、圓拱列柱環繞的浴場以及馬賽克玻璃藝術,讓人看一眼就難以離開視線,因為它的存在,讓北投地區整個活了起來,小小的溫泉博物館不但記載了北投特有的溫泉史,同時也是北投人民的歷史記憶與在地情感的精神表徵。

一九九五年,北投逸仙國小的師生們,在一次校外教學中發現一個荒廢的浴場,事後調查發現,這個曾號稱東亞最大的北投溫泉浴場,經歷過數次的轉手、增建,變的殘破不堪,昔日的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處處髒亂的積水與破舊的瓦稜、瓷磚,後來經過史籍的研究與四處探查下,才得以了解這個一度被當地人視為鬼屋的老舊建築,竟與北投有著一段無法割捨的歷史,因此,在師生們與地方人士的大力奔走之下,透過社區連署方式向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陳情,將之核定為三級古蹟,並在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的溫泉史要追溯到日本來台殖民時期,在一八九六年日本的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北投開設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後,北投的溫泉事業便蓬勃的發展了起來,接著,於一九一三年,當時的台北州廳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用以招待當時的貴賓及軍官,據館內義工林張瓊櫻表示,泡溫泉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當年來公共浴場泡湯的男男女女們,在大浴池中邊泡湯邊享受觀音山美麗的日落餘暉,而窗外的光線透過窗櫺上的鑲嵌玻璃,投射在浴池中,形成一個彩虹湯的獨特景觀,泡完湯後,再到二樓的榻榻米大廳歇涼、聊天,是一種非常愉快的享受。

之後國民政府遷台接收北投溫泉浴場,作為國民黨黨部所在,當時在地方上較有權勢地位以及入黨的民眾,都可以被邀請來這邊招待,而溫泉浴場也成為當年北投人民的集會場所,有很多上了年紀的北投人們,還在這個地方集體公證結婚過,另外,宴請貴賓的聚會也多半在這裡舉行,之後,國民政府黨部遷移到別處後,溫泉浴場陸陸續續也成為台北縣議會的招待所、國民派出所以及到了最後,變成了堆放電影道具的倉庫,這些人的來來去去使得溫泉浴場日漸破舊而髒亂了起來,以致於後來荒廢,令當地居民遺忘了這個陪同著北投成長的歷史建物。


直到一九九五年的重新發現,現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洪德仁,對於逸仙國小師生的行為深受感動,於是便跟幾個好友協議組成了八頭里仁協會,爲北投地區的社區營造奉獻心力,聯合社區居民的力量通過市政府的重重關卡,得以爭取經費將浴場改建為溫泉博物館,由於公共浴場基本結構的狀況大致良好,沐浴用的溫泉管線亦仍保持,因此在重建過程中,只將殘破不足的部分用新的材質加以修補,之前舊有的檜木、石材等老舊建築全數予以保留,並收集北投溫泉古物、老舊史料及照片圖像等作為館內的陳列,透過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營造、凝聚北投社區意識,重新寫出新的溫泉文化,以擺脫過去溫泉區即風化區的刻版印象,這是八頭里仁協會與北投居民的共同心願,而溫博館不但成為北投社區營造的第一個開端,也因此成為了北投人民的精神指標。

北投溫泉博物館整棟為二層樓式的建物,一樓是還原當年的公共大浴場,長九公尺,寬六公尺,深度由四十到一百三十公分不等,浴池周圍圍繞著圆拱石柱,營造出羅馬浴場的空間感,並在迴廊及小房間中陳列沐浴文化的演變知識、世界各地的溫泉分布與開發資料以及北投溫泉的發展史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展示為,一九○五年日本學者岡本要八郎在北投發現命名的「北投石」,這具有放射性物質的結晶礦石只被發現於北投及日本,而且它也是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石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

接著二樓的展館陳列主要有溫泉博物館的重建史以及北投的歷史發展等相關資料,遇到假日時,還會播放早期於北投所拍攝的許多台語老片,二樓最主要的空間為榻榻米鋪設而成的活動大廳,此為當年休憩招待的場所,現在主要作為作品展與社區居民的租借場地。

因為溫博館的定位不清,館內常設性的展覽與活動不足,使得文化局恐溫泉博物館成為當地居民的社區活動中心,因此著手委外經營的計畫,遭當地居民強烈反彈,並發起國內第一起以文化產業為題的社造會議,於二○○五年三月七日進行營運簡報向市長馬英九報告,八頭里仁協會公關主任委員何文吉表示,至今問題仍未解決,但是協會與社區居民也已積極策劃許多活動,除了會進一步增加館內的陳列物外,並已籌畫邀請國內多名畫家來館參與展覽,另外在年底也預計舉辦嘉年華會,邀請在地藝術家、音樂家表演,使博物館免於淪落著重商業觀光的取向,而是與當地能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此,溫泉博物館未來的方針及定位將是對北投居民的一重大考驗。


延伸閱讀:
北投溫泉博物館營運 北市府要求勿淪為社區活動中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