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任何服務性質的團體,一定要先有組織、後有媒體才能對社會提供服務?當我們已經漸漸對正種思維感到習慣時,『苦勞工作站』的成立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不同思緒的啟發。「『苦勞工作站』就是一個網路工作站,我們是在『苦勞網』成立、發揮一定力量之後,才被別人當作是一個團體來看待。」『苦勞網』的實際負責人孫窮理,一語道破『苦勞網』成立以來所經歷的無奈與現實。「誰說媒體一定要有廣大的讀者群,才能發揮力量?」孫窮理表示,『苦勞網』在當初成立時,並沒有考慮到要替自己的未來多做規劃與安排。「因為我們這些人只是想到要做,然後就真的做了。」孫窮理說,『苦勞工作站』剛成立時,雖然表面上一共有十幾位工作人員,但真正切實在負責行政的,包括孫窮理在內也只有三個人。既然如此,何必要用WWW的介面成立『苦勞工作站』?「一方面是想藉由網路在我們內部形成討論,二來也可以藉由WWW將我們的看法傳達給一般大眾。」孫窮理表示,在『苦勞網』成立之後,大家的生活也漸漸的「網路化」,就是成員兼彼此的看法與經驗,對內都可藉由WWW與其他人進行交談與分享,無須找個時間把大家集合在一起,這樣工作比較機動、效率也可以同時提高。「其實我們內部的工作分屬也不一定有個準。」孫窮理表示,由於『苦勞網』在成立之初靠的就是簡單的硬體跟人力,所以許多的工作,無論形式或範圍,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像簡報這種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我們大夥十幾人,每人按照自己的時間與狀況,用排班的方式『擠』出來的。」孫窮理說,『苦勞網』其實沒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