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政策犧牲品 外勞制度漏洞

Photo_2 【記者洪士雅、吳曼寧/台北市報導】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重建,引進大量外籍勞工,為了避免剝削,採用國家對國家的方式引進外籍勞工,阻斷了私人仲介,又為了預防廉價勞工取代本國勞動力,德國建立「同工同酬」的制度,來保障勞工的權益。

反觀台灣,政府開放由私人仲介引進外籍勞工,基本工資由十年未調的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到最近才漲為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元,但扣除給雇主的食宿費用,則由兩千五百元上漲到四千元,變相的減低工資,讓「外勞越廉價,本勞越失業」的問題無法獲得改善。

國際勞工協會總幹事吳靜如說:「其實獲利的都是企業主」。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執行長龔尤倩也說:「唯有建立同工同酬的制度,才能解決這種替代性的問題」,雖然調漲基本工資,但食宿費和仲介費的扣除,讓外勞變相的更便宜,「我們要對抗的是制度,而不是外勞。」

台灣政府從一九九二年開放引進外勞,卻沒有妥善研究外勞可能帶來的影響,直到一九九五年發生外勞殺死雇主的事件震驚社會,政府才成立了第一家「外勞諮詢服務中心」,龔尤倩說:「政府並沒有主動去想過外勞的問題,直到悲劇發生,才來『補破網』。」

其實外勞的問題與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因目前為弱勢家庭聘用外籍看護工居多,但政府認為,這些家庭既然有能力聘用外籍勞工,便取消了原有的「喘息服務」;喘息服務即是在看護工休假的日子,政府會派照顧員來代替看護工的工作。

取消了「喘息服務」後,外籍勞工失去了休假的權力,長期的工作讓他們無法休息,也負荷極大的壓力;照顧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劉俠的看護工維娜,明白劉俠需要全天候的照顧,但不斷累積的疲勞,使她失手傷害了劉俠,最後被判定精神喪失。

吳靜如表示,多數家庭看護工因工作壓力,會有頭痛、月經不順、腰痠背痛的問題,沒有足夠的休息,甚至可能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但外籍勞工不需要心理輔導,而是需要時間、空間,讓自己的生活網絡展開,和朋友群聚來紓解壓力。

「台灣十六萬名的看護工,其實是在填補殘破社會福利制度的漏洞」龔尤倩說,儘管長期藉由公聽會、記者會、遊行、向勞委會抗議以及成立台灣移工聯,來替外籍勞工爭取福利,但目前最大的阻力竟是來自社福團體,「因為政府的不負責任,和社會運動不夠進步,導致外籍勞工和社福團體『弱弱相殘』。」

大眾常常簡化了外籍勞工的工作壓力,只會責怪現象的發生,但不理解背後的原因,媒體對外籍勞工的問題也放大呈現,吳靜如說:「一個把別的族群採在底下的社會,不是公平、正義、平等的社會,我們不僅幫助外籍勞工,也幫助社會的進步。」

1 意見:

生命力的採訪小組一直很關心移民移工議題,這是在主流媒體中所看不到的,實在很令人欽佩!
但是,報導內容似乎有點老生常談,TIWA網站就有非常多的資料了,貴小組又再採訪一次,讓人不免覺得有點「虛耗」;既然貴小組欲同時兼顧社運與社福議題,何不也訪問一下社福團體,問問他們對家事服務法的意見呢?如此較能做出更平衡的報導,而且文章的可看性高多了。
身心障礙者、老人等族群在貴網站的報導中,似乎仍停留在正面、積極的形象,卻較少凸顯出他們在政策面所遭遇的困境,若能為弱勢做出更強力的批判,並建立起移工和社福團體的對話,應可更加發揮出公共媒體的精神!
這些話不是批評,只是給點建議,希望生命力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D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