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和成八音團 鼓吹客家傳統

Photo
照片來源為村村客家文化

【記者張馨文/桃園報導】在桃園平鎮和大溪的交界處,在地的主要居民以客家族群居多。於此,傳統的客家八音「和成八音團」慢慢發芽、傳承。和成八音團創團者袁明瑛說:「保持客家音樂傳統是我們和成八音團的目標。」

客家八音團常見於許多婚喪喜慶的場合,尤其是大型廟會。客家八音團總在一旁擔任背景音樂的伴奏,帶動現場氣氛。袁明瑛的妻子李麗蘋說:「聽不懂八音或剛聽到的人都會覺得八音很吵!」袁明瑛解釋說,八音團表演樂器常以嗩吶及鑼和鈸為主,類似北管的表演,較為喧鬧。

傳統的八音名詞解釋是指製成的樂器使用不同的材料,指:金、石、土、(皮)革、絲(線)、竹、木、匏等八樣。但袁明瑛有另一種解釋,八音是主要樂器及演奏的樂曲及方式不同,並不一定是八樣樂器或八個人演奏。 他說,和成八音團是將八音表演分為四大部曲。有鼓吹樂、絃索樂、北管唱腔及輕音樂等。如:絃索樂是以胡琴、二胡、揚琴,搭配鼓及嗩吶的演奏,便是最常見的形式,通常是六至七人演奏。

和成八音團是家族事業,團員們都是自家袁氏的親戚為主,現任的團長即為袁明瑛的大兒子袁久貴。「很高興我的三個兒子都對八音有興趣,才能傳承我們既有的八音文化。」

在暑期或寒假他們曾經開八音精進班,讓一些對八音文化感興趣的人有管道可以學習,共帶過三班。三班之中發現,較年輕的學生,像國小、國中的學員學習速度比較快也比較精,但只可惜父母對於小孩繼續學習八音並不贊同,袁明瑛提到,現在招募新一代團員便是最難也最必要的工作。

他又說,和成八音團曾經試著向附近的國中及國小溝通,想成立八音班進行課程教學,但學校的老師及校長都不支持,甚至有些家長說:「學八音不如去唸書」,因此他們只好打退堂鼓。

所幸,桃園文化局最近開始關注客家八音文化的保留,常邀請他們參加各個文化節的表演,讓八音文化有另一個傳承的方式,袁明瑛表示,和成八音團是桃園許多八音團中,桃園文化局頒布為「傳統藝術團體」的唯一八音團。於是他說,從前八音是為了糊口飯吃的喪葬音樂,現在則是朝精緻傳統藝術發展。

他提到,也許和成八音團和別團最大不同的地方即是「傳統」,因此較為突出。他以自己經驗為例,在年輕跟隨師父到處跑團時,曾聽過師父罵一些新一代學習八音的後進說:「你們連傳統的東西都學不好了!還學人家吹什麼流行歌!」於是他便引以為鏡,保留傳統的、原始的八音。

因為八音是古老的音樂,所以相當重視師徒傳承的制度,袁明瑛說,八音是經由口耳相傳及經驗傳承而來,因此希望未來能夠著重培養八音專精的人才,並不侷限於自家內,才能將客家文化廣泛延續。李麗蘋也說,八音真的歡迎感興趣的人來加入,無師自通是不可能的,希望大家不要讓這個傳統文化流失。

袁明瑛最大的希望便是,希望政府能夠持續關心及幫助,未來「八音文化館」可在自家袁氏祠堂搭配成立,保存傳統八音的譜及樂器,並可以開班授課。他強調:「不想讓這個計劃無疾而終,盼望八音能夠永續流傳並向下紮根。」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