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8日 星期一

國際藝術村 文化無邊界

【生命力記者萬彥伶報導】有別於市區的喧鬧,位於台北車站附近這棟黃白相間的四層樓建築─台北國際藝術村,讓人有身處異國的新鮮感。效法歐美進行多年的「駐市」概念,讓視覺、聽覺、文學、音樂、影像、舞蹈表演等各種領域的藝術有機會能跨領域融合在一起,透過不同國籍的文化衝擊,為台北注入豐富多元的文化色彩。

「駐市」的概念起於十九世紀的西方,藉由四處旅行來激發創作靈感。參與的城市提供藝術家居住地點及一段時間,讓來自外地的藝術家吸收本地文化並分享其特別構想,希望不同國籍、不同領域的文化特色能夠彼此交換心得,創造新的生命力。台灣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引起這樣的概念,二○○一年,台北國際藝術村成立,師法歐美進行「駐市」計劃,給予藝術家金錢補助及住所來進行創作。

為什麼選擇「台北」進行這個計劃呢?台北國際藝術村執行長蘇瑤華表示,台北市政府欲推廣台北成為國際都市,想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所要成長的不僅是經濟貿易,更應該擴展到文化層面,台北在這些方面的條件較有優勢。蘇瑤華也說,許多國外藝術家認為台北是個觀念開放且包容性強的大都市,因此選擇居留在台北進行創作,還紛紛提出不少心目中多元的台北計劃,希望利用「人」這項廣大的寶貴資產,在互動之間推動台灣活力。

「駐市」概念,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轉變成「駐村」企劃,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村內比鄰而居,就像視覺藝術家與舞蹈家住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換心得後,視覺藝術家的作品就可融合動感,而舞蹈家表演也能添加感官色彩。台北國際藝術村的活動,除了靜態展覽外,表演動態活動更是豐富,每季有兩日的工作室開放日,讓民眾能貼近參觀藝術家的生活,不只是看見成品,更能了解創意進行的過程。今年三月到四月駐村表演的舞蹈家裘瑪娜‧慕拉德,在工作室開放日就邀請民眾一起跳舞,大家可以坐在旁邊靜靜地觀賞,也可以一起分享舞動的快感,讓民眾有機會做互動創意性的參與。

蘇瑤華表示,希望藉由多元藝文活動,以台北為據點,成為有國際視野的創新都市。除了每個月主題性展演活動、DIY藝術課程舉行之外,藝術推廣的範圍也擴張至校園,讓駐村藝術家到大專院校進行演說及示範教學,未來將深入偏遠地區。「不侷限定點,希望達成移動藝術村的概念。」蘇瑤華說,跨越文化藩籬,激發國人創意是主要目標。

「我們除了學習國外文化之外,更應該讓國外也了解台灣的藝術。」蘇瑤華說,每年都會進行藝術家徵選,與外國做交換計劃,目前已經有六十多位台灣本土自由藝術家,前往國際各藝術村進行創作及展演,將台灣特有的文化傳播到世界眾多角落,希望藉由文化的外交,讓這塊土地更為發揚光大。

延伸閱讀:

國際藝術村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