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9日 星期五

下課花路米 帶領兒童探索台灣

【記者賴柔蒨/生命力報導】

「下課花路米」是公共電視台針對國小中、高年級所製作的兒童節目,「花路米」是follow me的諧音,希望小朋友在下課後可以跟著主持人一起「follow me,go」來進行本土的「城鄉探索」。播出至今已近三年,深入淺出的內容獲各界肯定,尤其獲得小朋友的喜愛,製作人孫芳鵑說,「這是一種幸福的滋味。」

孫芳鵑曾製作公視的「咕奇小精靈」、「天線寶寶在台灣」。她說,當初會製作「下課花路米」是源於政府的「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公司希望以此製作出新型的兒童節目,「要以九年一貫作為基準來製作兒童節目,內容一定要跳脫學科範圍,一個禮拜做四天,就要有源源不絕的題材。」於是節目分作四條線,分別是「自然」,其中包含科技和生活;「文史」,目前擴大到藝術;「物產」,以此延展出文化、技藝;最後是「活動」,也就是九年一貫新的教育政策,希望老師運用自我的創意空間來安排學習活動,例如社區探訪的活動等等。
「下課花路米」注重「從生活出發」,從生活周遭的「城鄉探索」與「鄉土語文」為起點。以金門為例,針對四個路線介紹:金門特有一種名為「栗喉蜂虎」的夏候鳥;以砲彈製作而成的菜刀;金門貢糖的製作過程;主持人和金門「述美國小」的同學,一起認識風獅爺的歷史跟緣由。這四條線分別於星期一到四播出,此外,
每一集的最後會由主持群中的「豆油伯」教大家和主題有關的台語以及有趣的台語諺語。

孫芳娟表示,現在製作群會自己設計教學資源,提供適合的學校作為教材;她舉例,像每年的婦幼節我們都會以這條線來發想創新的內容,今年就策劃南北兩所小學的互換,「我們先帶一個學校的小朋友到另一個學校作參訪,再互換,讓小朋友去體驗不同的課程。」

節目運用「替代式學習」由四位主持人自行發現問題,然後自己找答案,如同代替小朋友去探索解答。孫芳鵑表示,節目宗旨也就是九年一貫所提倡的精神「教小朋友學習的方法」。她認為,「學習的方法」是指小朋友自己發現問題,然後搜索解答的途徑。假如是透過網路找資料,還要懂得查證,因為網路的資料不一定正確,最後要用現代化的工具將報告呈現。「我認為這一套學習的方法是九年一貫提倡的精神,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學習團隊合作和資訊搜查,教小朋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一開始就很受到大家的注目」,孫芳鵑說,「這樣一個節目,一個替代經驗的學習,主持人出去親自作探索,不像一般的教學節目用旁白來教導小朋友。假如我們要教如何製作陶土,就一定到現場去做一個。」因為小朋友沒看過這樣的節目,會覺得主持人很好玩,

公視於開播半年後,獲得新聞局評定之優良廣播暨電視兒童節目「最佳製播機構」大獎。孫芳鵑說,公視製作兒童節目時候要求要有「教育顧問」,由資深的老師擔任。教育顧問主張,小朋友很多荒謬的想法,都是創意的來源。於是,節目既然是替代式學習,三位主持人等於代表小朋友無數個奇奇怪怪的想法。孫芳鵑說,在每集開始引導問題的部分,主持人不管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都會直接提問,要有小朋友的精神,直接問,不要怕丟臉。

三玉國小六年級林子婷說,「雖然我比較喜歡看日本卡通,但自從知道有下課花路米以後,我記得就會去看,因為可以學到很多。」光復國小六年級的陳韶慧說,「下課花路米很多內容都很好玩,希望老師可以拿來做教材。」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資管系一年級的陳韻竹表示,假如小朋友能夠多看這種教育性的兒童節目,對他們的成長一定很有正面幫助,尤其現在很多外國製的卡通,內容不時有暴力或是兩性之間的話題,很多學齡兒童邊看邊學習,潛移默化中不知道會造就怎樣的結果。

「下課花路米」的網站上有現任國小教師結合節目內容所設計的教案,豐富的教學資源,可自行下載。「公視教育資源網」中節目教學資源區提供「下課花路米」的教師手冊和遊戲本下載,豐富的節目資源希望給國小師生更多「教」與「學」的啟發。

對於未來,孫芳鵑,希望以後節目中,能夠讓小朋友來擔任探索者的角色,製作更多元的節目內容,「只要是小朋友覺得有興趣的事情,我們都希望能夠突破困難來製作」。


延伸閱讀:
1.公共電視教育網
2.下課花路米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