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小格格鞋坊 手工繡鞋的維護者

【記者陳孝慈/生命力報導】

西門町,聚集多樣文化於一區,在西寧南路上的一角,就座落一家以手工繡鞋為主的小格格鞋坊。身為師傅,同時也是店長的潘品光先生,偕同潘家上下,一起經營著店面,至今四年多來,默默從事著製作及設計繡鞋的工作,致力保存手工繡鞋這項藝術。

因父親從事做鞋的工作,潘品光自幼就與鞋子接觸甚多。先是從送鞋開始,看著父親做鞋的背影,漸漸地,也學會了做鞋,「看著父親做,我也就跟著學會了。」潘品光說道。對有著紮實的功夫底子的潘品光而言,要做出漂亮的手工繡鞋,並不是件難事,不僅如此,潘品光更自行設計樣式,讓手工繡鞋的樣式更多元化。「架上有好幾雙鞋是我親自設計後,交給其他師傅去做。」潘品光摸摸手中的鞋,就像是一塊至寶般,他眼中透著藏不住的喜悅。
小格格鞋坊並不是傳承自潘父,而是潘品光白手起家的店面。看著父親製鞋,潘品光當下就決定要自己開一家店面,以從事電子業多年所籌到的資金,終於實現了開店的夢想。

本著對鞋與設計的熱衷,潘品光很快就發現了手工繡鞋的魅力。繡花本是中華藝術中重要的一環,自古以來,刺繡被用於多樣化的裝飾上,如服飾、鞋類、布幔裝飾…刺繡是一項具有濃厚中國之美的藝術。現在雖然有許多繡花是透過機器織成,但是也僅止於線的紡織。若是要求有立體感,就必須要用立體的飾品裝飾,例如串珠、中國結編織等,這些都需要以手工的方式一個個繡上去。「機器不會分辨顏色,但人會。這就是為什麼繡鞋必須要是手工的,而做出來的成品絕對比機器更具有動感性。」

「手工繡鞋還存在著一項優勢,那就是『力道』」潘品光表示。一般而言,製鞋的機器所做的鞋都是皮製類的,皮的軔性比一般布強,硬度也比較大,因此機器所須出的拉力也較大。「我曾想試著用機器量產繡鞋,但是因為機器的拉力太大,即使調到出力最小,仍會把脆弱的布拉破。想想,其實人手是最巧的工具,除出力的大小可自行調整外,也較機器靈活許多,做出來的成品也比較能保有原來的藝術品味。」潘品光聳聳肩,笑了笑,「不過就是生產的量會變小罷了。」

對於繡鞋這項藝術,潘品光很想將之傳承下去。但由於現在的工業技術進步,機器生產鞋的速度之快,不是手工能夠比上的。加上製做繡鞋其實是需要眼力及臂力,例如:要將鞋拉出漂亮的線條、固定,及壓鞋模這些作業程序,都是需要一定的臂力,加上做鞋的工具並不便宜,「若不是真心想靠此行為生,而僅是想學學技術的人,根本不會想去買做鞋的工具。」另外,因為製鞋的工資並不高,對現在的人而言,也不太有人想從事此行。「就算是我現在認識的師傅,他們也都表示子女無意繼承。」這種後繼無人的情況,令潘品光覺得無奈。

潘品光也認為,這項技術是有必要傳承下去的,繡鞋若是就此失傳,就像是又有一項傳統消失於世般,以後僅能在博物館隔著玻璃箱觀看。他更幽默的表示,「以後要是大停電,機器不再能製鞋,大家不是都不用穿鞋了嗎?」

店內有許多來自日本的顧客穿梭其中,挑選試穿著滿意的繡鞋,這場景相映著牆上許多日本雜誌的報導,潘品光表示:「有百分之八十的客人都是日本人。」繡鞋遠播日本,可見其魅力非凡。

談笑間,一位客人拿一雙鞋走向櫃台,表示是慕名而來的。看著顧客們歡欣的神情,潘品光由衷地希望這項藝術不會消失,如同他對繡鞋不滅的執著般,永流傳於世。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