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4日 星期四

福壽螺 破壞生態的惡房客

【記者林怡甄/生命力報導】

你是否曾在田野間、水道旁看到一串串像水果般的粉紅色小顆粒,你能想像這就是水生植物的大剋星-「福壽螺」的卵嗎?在艷麗色彩下隱藏的卻是嚴重衝擊生態的危機。

早期福壽螺駐足地只有南部高屏一帶。目前全台灣除了高山的水源頭之外,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福壽螺,其分佈可說極平均,都是一樣多得可怕。多年來政府及農民撒下無數的強烈藥劑,但除了污染環境之外,「福壽螺」卻依然繁殖迅速。
一九七九年,福壽螺引進台灣,時值台灣經濟起飛,希望可以引進福壽螺做為高級的法國菜食材,卻在飼養後發現,肉質過於鬆散,口感不佳,而被大量棄於田野。這一類淡水螺,除鰓之外還有一根呼吸管,當水域過於污濁時,可利用呼吸管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再加上繁殖能力也很強,福壽螺的卵塊約兩週孵化,再經三個月長成成體又可再產卵,因此迅速成為臺灣農田、溝渠常見的螺類。

跟著荒野保護協會溼地組的義工朱清煌的腳步,看到了田野間許多被輾碎的福壽螺殼,一麻袋一麻袋的堆置在田埂上,但更多的是許多黏附在田埂、植物上的粉紅色卵胞,數目之多令人無法想像,朱清煌說:「平時在採集水生植物物種時,都會特別小心,物種採集回去後都要先養在隔離池,因為一旦生態池被福壽螺入侵,那生態池中的水生植物就難有正常的生長空間了。」

種植筊白筍的農民吳新福對於福壽螺更是頭痛,他說,現在幾乎是有水的地方就有福壽螺的蹤影,一開始農民對付它的不二法門就是灑藥,結果福壽螺還沒消滅,就先污染了環境,現在他都以養青魚來當做消滅福壽螺的方法,原因是因為青魚為了要吃螺肉會將殼咬碎後吐出,而這也是使耐受性很強的福壽螺數目穩定減少的好辦法。

「荒野」溼地植物庇護中心執行秘書王元才表示:「民眾時常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貪圖新鮮,從國外引進一些台灣所沒有的物種,然後又隨意丟棄,衝擊台灣生態的外來物種不只是福壽螺而已,外來物種的衝擊是值得大家重視深思的問題。」

或許對於我們的「待客之道」我們需要好好的反省,也要防止「引狼入室」的案例再發生,著重個人眼前經濟利益,使整個社會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來彌補所產生的危害,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傷害更是無法估算,禍延子孫,想必當初引進或養殖福壽螺的人始料未及吧!


延伸閱讀:

1.遠來是客? 外來物種衝擊本土生態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