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0年8月31日 星期四

開拓網路服務 勵馨走出自己的路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隨著電子商務環境的日趨成熟,許多國內的企業已經著手於網路經濟的產出。網路書店、網路購物大街、網路媒體的發達,已經衝擊到社會中許多企業未來的行銷走向。但網路的影響不只如此,除了企業公司外,網際網路的出現也替社會中的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NPO)開啟了新的經營思維。而『勵馨文教基金會』,就是一個懂得如何運用網路的特性,替自己服務加值的一個非營利公益組織。『勵馨基金會』的企畫部主任蕭榮君表示,其實早在一九九五年,網際網路剛在台灣風行時,『勵馨』就已經著手規劃網站的架設與經營。「剛開始我們對網站的定位,只在於一般的訊息發佈而已。」蕭榮君說,架設網站的原始構想,來自當年一個由勵馨自己舉辦的鐵路巡迴宣導活動。宣導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在台灣找出十個網站,可以教導兒童學會自我保護。後來這項宣導做久了,『勵馨』乾脆就決定自己也架設個網站。「有了這項構想,所以我們當年就向內政部提案,提案通過後,就由內政部給我們資金,讓我們去規劃網站。」蕭榮君說,在獲得內政部的金額補助後,『勵馨』就主動去尋找其他科技公司,替『勵馨』設計網頁。而『新絲路公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勵馨』展開第一次的合作。但『勵馨』本身是社福團體,內部並無專業的網站設計人才,因此就由『新絲路』負責提供免費的登錄帳號與師資、再配合『勵馨』人員提供的網站內容,如此一步步的架設起屬於『勵馨』自己的網頁。「當時國內的網路環境還不成熟,因此我們做這個網站其實也有一定的風險。」蕭榮君說。但即使如此,勵馨還是認為有架設網站的必要。「網路的特性可以做很多事,譬如訊息發佈或線上捐款。而且我們當時有把握,網路在未來會成為市場主流。」以『勵馨』的工作性質而言,儘管在經營網站時,必須擔心輔導對象與捐款者資料外流等一定的風險,但由於『新絲路』方面對他們設計出的線上募款程式在安全上很有信心,因此『勵馨』也就自然的繼續請『新絲路』再幫他們設計線上募款的程式。在網路捐款的系統設計出來之後,也替『勵馨』本身減少了許多經營開支,譬如透過線上捐款的進行,『勵馨』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資料key...

八頭里仁協會 社區工作急先鋒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初次聽見「八頭里仁協會」這個名字,想必大多數的人都會對它感到好奇,現任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中央大學土木系副教授的陳慧慈說:「『八頭』是平埔族北投的古音,而『里仁』則是希望結合有志之士,協力營造北投成為里仁為美、宜於人居的好所在。」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成立於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四日,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它的成立是受到北投國小師生,一封陳情書的感動,當時北投國小的師生在校外教學中,無意中發現了位於北投公園後方,於一九一三年由「湯瀧浴場」改建而成的「北投公共浴場」,由於浴場年久失修,隨時有倒塌的危機,因此市政府準備將它拆除。這群師生為了讓這一個代表北投發展的歷史建物可以保存下來,於是用十行紙寫了兩張陳情書,希望市政府能將浴場保留,並加以整修定為古蹟。這樣的行動讓原本就熱心推動北投社區活動的洪德仁醫師大為感動,於是結合一群包括大學教授、企業家、律師、家庭主婦的北投居民成立協會,舉辦研習營、認識溫泉文化相關活動,以幫助小朋友一圓心中的夢。終於,在大家的努力下,市政府同意將浴場定為三級古蹟,並重新整修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除了關懷鄉土人文的發展,我們希望能在社區進行造人運動,藉由各種課程,培養更多的居民從事志工服務。」現任協會理事的謝明海說出了協會的工作重點,因此協會在去年九月開辦了「社區婦女學苑」,推出了「紀錄片同樂會」、「EQ教育種籽人才」、「說故事種籽人才」及「藝術教育種籽人才」等課程,讓社區婦女能有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管道。而為了使所學能真正落實在社區,協會也「...

2000年8月19日 星期六

跳脫本位思考 NGO可以做得更好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在今年七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於台北國際會議廳舉行的『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非政府組織』研討會中,曾有與會者當場表示,非政府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減少社會公害。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非政府組織在社會體系中的意義,無論國內或是國外。但台灣現階段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困境,除了法令不全、發展不均衡與彼此間缺乏串聯外,是否還有其他問題?法令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媽?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台灣從解嚴至今不過十年出頭,國內的非營利組織雖然各有其理想與願景,但若要談到彼此間的串聯或整合,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尤其在網際網路問世,開始影響到傳統組織的經營思維後,這個問題更是刻不容緩。「其實在今日以商業為主的機制下,NGO不可能單單扛著公益的招牌,要求別人配合。」紀惠容心有所感的說,現在有許多非營利組織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烈,不太願意進一步接收網路資訊的新知,因此也在無形中漸漸失去自己在網路世界的位置。「NGO在與營利企業的合作關係中,不是只有錢的贊助而已,重要的是如何在這一次的合作中,建立起雙方的長期合作關係。」紀惠容一語點出國內非營利組織,現階段在自身理念與商業機制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情境。此外,紀惠容也表示非營利組織剛開始與營利單位合作,或許會吃一點點的小虧,但非營利組織本身眼光一定要放遠,如此才能順應時代的趨勢,讓自己在社會中繼續發揮應有的價值。「策略聯盟是可以學習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NGO要自己學會如何去評估這一切的好壞。」紀惠容表示,首先,非營利組織必須先知到自己堅持的底線在哪,再來心胸要寬大、眼光也要放遠,勇於接受新時代的最新資訊,一定可以替自己的服務開創新的價值。而在累積了與其他營利公司的合作經驗之後,NGO也可以將這些合作的經驗將之格式化,建立起來自己靈活運用。「但格式化並不代表一成不變,NGO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活躍點。」紀惠容補充到。而現在非營利組織進行網路募款的最大困難,就是合作思維太過單一化。「NGO與企業間的合作都是case...

2000年8月16日 星期三

陽明山箭竹林 注意防範祝融肆虐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箭竹從今年初開花至今,使原本青蔥的山頭白了大半,乍看之下,誤認是蘆葦花,近看才發覺是箭竹開花後逐漸衰老凋零的景象。雖然滿山的朦朧增益國家公園景緻,但美景背後卻潛藏祝融肆虐的危機。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呼籲,民眾上山觀景,千萬別亂丟煙蒂或煮食,以免造成大火。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課長詹德樞,目前陽明山箭竹約略五百公頃,大多數已面臨開花枯萎。箭竹的生命週期不明,沒有科學上的數據,當地耆老曾表示竹類等禾本科植物大約六十年開花結果一次,但都只是傳說。禾本科植物在繁殖上有兩種途徑,一是以地下莖的方式繁殖,箭筍就是箭竹的地下莖,其次是開花結果,在開花後枯萎的箭竹附近地面,有大批的種子逐漸發芽,不過生長的速度每年不到五公分。而枯萎後的箭竹,隨著水分的蒸發,本身就成為極易點燃的「燃料」,對陽明山公園的火災防治有極大的威脅。因此管理處對火災的預防及火警發生後的緊急救援,已有初步的演練。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系研究員呂錦明博士說,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都會開花結實,表示其壽命已到,所以開花結實以延續後代;竹類開花也是自然現象,同樣表示其已到壽命終期,所不同的是竹類開花後並不一定會結實,就算有結實,也是很少,絕不像水稻、小麥之類滿穗果實。青蔥的箭竹林本是陽明山特有的景觀,目前將近全面開花枯萎,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蔡佰祿先前呼籲民眾上山吃野菜千萬不要點箭竹筍,以免影響箭竹生命的延續,不過近來箭竹全面枯萎的現象卻帶來了另類危機。陽明山國家...

策略聯盟 公益團體的另一種創意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策略聯盟」是商業整合行銷中最常見的合作模式之一。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崛起,跨媒體之間的策略聯盟在現階段的台灣也屢見不鮮。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媒體、媒體與媒體間的整合行銷觀念,也隨著網路的發達,漸漸的延伸到了非政府組織之間。而『勵馨基金會』就是在這樣的趨勢下,進行了許多與其他高科技公司或媒體間的種種合作。近來在『勵馨』網站上看到的「網路名人拍賣會」,就是非營利組織運用這樣的合作概念,替雙方再創造價值的一個例子。「網路名人拍賣會」,顧名思義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項在網路上進行競標,而得標者可以與名人對談的一種活動。其實這項活動早在去年就已經進行,由於成效良好,所以今年就再舉行第二次的網路名人拍賣會。「『勵馨』長期以來都有與一些網路公司或媒體保持合作關係,所以這次的網路名人拍賣會,就是我們彼此集思廣益,想出來的一種合作模式。」『勵馨』的執行長紀惠容說。而這第二次的網路名人拍賣會,是由『百色競標網』與『勵馨基金會』、『明日報』一同舉辦,所有的競標所得將捐給『勵馨基金會』。『百色競標網』也表示,為了呼應網友一致的好評,第二波的「名人拍賣會」將與『勵馨基金會』共同合作,結合公益慈善的方式,在6月19日推出。『百色競標網』希望藉此,一方面提昇網路的的公益形象與功能,另一方面藉由名人提昇『百色競標網』的專業形象,並透過一對一與網友的面談,直接瞭解大眾的想法。自活動開始以來,每一位參與競標的名人,如知名主持人吳念真、政壇人士胡志強、新聞主播張雅琴、蔣雅淇、PC home集團的詹...

郭承威 以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如果不是郭承威總幹事親口說出來,您可能很難相信眼前這個熱心公益、開朗豁達的人,在十八年前曾經困頓潦倒,甚至因而萌生輕生念頭的那段往事。目前擔任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總幹事的郭承威,十八年前因為幫朋友作保,受到牽累導致負債高達六千萬,並差一點就要入監服刑。遭受如此打擊的郭承威,不但生活陷入困境,更因一時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打擊而萌生輕生的念頭,幸虧後來在基督信仰的支持下,頓悟人生的真理,一切從「負」開始,後來不但順利償還所有債務,而且還邁向人生的另一個高峰。因為這個緣故,使得二十五年前在日本就讀大學時開始信仰基督教的郭承威,成為更虔誠的基督徒,並在八十四年六月接受同是基督徒的「致福」(GVC)創辦人委託,暫代「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的總幹事,規劃並執行基金會的業務,就這樣從「暫代」到「正式」,郭承威成為了社會公益的急先鋒。他認為這樣的職務,讓他可以在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和事後,有了快速解決的管道,並且經由長期且持續的付出,弭補了政府的不足。篤信基督的他,除了在基金會實際推動助人事業外,同時也在「中華基督教藝人之家」擔任「同工」,經由每個星期固定的課程,他希望以親身的經驗,告訴所有的人,只要不放棄,就算再大的困難都會有解決的一天。而且他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大老闆(上帝)在主導,而上帝對於所有的事情和步驟,都會以各種預兆來指引,只要能順著這些步驟,所有問題一定都會迎刃而解。由於體認到教育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加上長期從事藝術創作相關工作的關係,目前也是「台北市兒童戲劇協會...

2000年8月8日 星期二

研華文教基金會 潮流的領航者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基金會應該是一個潮流的領航者,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組織,而錢雖然很重要,但錢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真正解決問題是在專業!」。簡單的幾句話,研華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蘇治華,為基金會的目標下了一個清楚的註腳。已經邁入第二屆的「TIC100科技創新競賽」,就是研華一項創新的活動,這是一個充分運用本身專業進行社會回饋的活動,此項比賽對象為大專院校、研究所以上在校學生,希望透過真實經驗的累積,帶動學校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培養學生實際產品設計與事業規劃的能力,並將電腦產業所累積的各種PC_based及WEB_based技術應用於各種產業領域,以帶動電腦產業的附加價值,進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系統與公益智庫。由於獎金豐厚,而且優勝的隊伍可取得產品商業化和草創事業的資金能力,再加上經由比賽過程可具體體驗創業的種種挑戰,所以吸引了眾多在校學子的報名,今年一共有近一百六十支隊伍、五百五十名學生與賽,經過預賽的評審,最後共六十九隊進入決賽,角逐總獎金達一百七十六萬的各項大獎。為了使參賽同學的創意構想能付諸實行,這次的比賽邀請了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工研院、政大、臺科大、雲科大、輔大共十七位教授,以及研華、研揚科技三十二位的經理和員工,業師總人數達四十九人。經由這些業師的座談對話、小組指導及發表評審,參賽的同學可以學習到寶貴的實務經驗。 但是,你可能很難想像,長達一年的競賽過程,以及如此龐雜的行政作業,卻只有一位專案人員在負責,因為研華充分運用網路迅速和互動的功能,基金會除了研發和維護競賽「公益智庫網站」所需各種硬體、軟體外,從報名、宣傳、註冊、配對、討論、評審、繳件、通知所有行政作業,完全透過網路來完成,並建立及時回應與聯繫系統,加強團隊通訊與數位辦公室的建立,充分達到減少人力加快速度的效果。除了充分運用企業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帶動整體產業的進步外,促使「美滿人生」的實現,一直是研華基金會對企業及社會的期許,因此基金會長期贊助如紙風車、九歌、屏風、國家音樂交響樂團及吹笛人樂團…等十餘個單位,贊助藝文團體的發展。並且鼓勵員工參與藝文和公益活動,將人文的氣息帶入生冷的科技領域中。去年九二一大地震就是研華參與社會公益的具體表現,基金會在親自到災區瞭解災民的需要後,規劃了長達二十一個月的認養計畫,基金會依據災區學校的申請,將每月每名學童三千元,匯入學校代收帳戶,由學校輔導老師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將經費做有效且彈性的運用。此外基金會亦發動員工進行認養活動,計有四十多名來自各部門的員工參與,以信件、電話聯絡或訪視的方式,陪小朋友慢慢走出痛苦的陰影。對於基金會的經營,蘇治華執行長認為,「研華文教基金會」是一個「企業型」的基金會,而不只是一個「行善」的基金會。他認為傳統的基金會和從事基金會工作的人,往往把自己定位在從事慈善事業,而缺乏經營企業的的精神,以致於組織、目標和計畫鬆散不明確。所以他覺得:「社會工作者要向企業工作者學習,而企業工作者也要向社會工作者學習」,從事社工的人不應該把自己和企業隔離,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維持自主的情況下,引進更多企業的協助,讓基金會有更多的資源,從事想做的事。投入教育的改造,則是研華的另一個工作重點,因為他們體認到教育的良窳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蘇執行長認為,台灣的教育政策有著太多的選舉考量,以致於到處充斥維持性的政策,缺乏長遠、宏關的規劃,學生也因而喪失了學習的機會和環境。因此面對台灣惡劣的學習環境,蘇治華沈重的說:「當老師不再成長時,學生就不再有機會!」。所以六年前研華開始投入「多元活潑教學(ACT)」的研發,期望經由課程的改造,以及老師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提升,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進而掀起一股「教育創新運動」。對於基金為未來的發展,蘇執行長信心滿滿的說:「...

團隊分工 非營利網站的經營法則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一間辦公室有了電腦,並不代表作業就能電腦化;同理,一個組織有了網路,不代表其對內或對外的溝通就能網路化。經營一個網站就有如經營一個企業,企業內部的資源流動、人力編制、運作架構與觀念移植,都會影響到一個企業未來的發展與走向。網際網路的經營與管理也是如此,由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江明修所主持的『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網』,正在為其未來的經驗傳承,展開了積極計畫的一面。「一個網站最重要、也是最能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內容。」江明修教授表示,對非營利組織的網站而言,在缺乏專業的美術與技術人才的支持下,加強本身的內容服務是經營網站的不二法門。因此對『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網』而言,它提供的主要資訊一定要與網站經營者本身的研究計畫相結合,才能讓這個網站展現自己的特色。「要經營這樣子的一個網站,首先一定要有個team。」江明修表示,因為自己一人無法撐起網站的所有運作,所以首要之務,就是必須先結合有共同興趣的人,讓大家一起來支撐這個網站,如此才能讓『非營利組織研究網』繼續動下去。所以在平常上課或課餘時,江明修就會與學生們談談網站未來的規劃方向,除了希望可以讓學生們學到東西之外,另外也可藉由網站的經營,讓學生們更拓展自己對非營利組織研究的視野。而且據江明修表示,成立這個網站其實沒有花費太多成本,一來這學術網站是架設在政大之下的,二來網路的硬體資源也是由政大電算中心提供,而江明修研究室也支付得起團隊經營的所需,因此對『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網』而言,經營團隊本身只要在網路內容上有所加強即可。...

2000年8月3日 星期四

專業細心 野鳥學會讓生命再飛翔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每當看到鳥兒受了傷、無力掙扎,我的心裡滿是不忍...。因為牠們只能單純的認命,在自然界殘酷的生存法則中存亡。」野鳥學會的義工林媽媽輕聲地說道。各地的野鳥學會皆是由對鳥類情有獨衷的愛好者,在賞鳥之餘,發現鳥類的棲息地因為人為因素,使得生態遭到破壞,才有志於成立鳥會,為這可愛的小生命,爭取最後一片淨土,關渡自然公園及台北的雁鴨公園,就是鳥會的成員們,向政府及當地開發單位長期溝通獲得共識,極力爭取來的。並且鳥會對於受傷野鳥的照顧及保育,並有義工提供其專業的幫助。野鳥學會的義工,在招募進來後,就可以選擇工作的性質,分為保育、行政及繫放三種,其中的保育就是在鳥會裡,安置受傷鳥兒,並送往獸醫院就醫。繫放義工就是在鳥兒就醫後,若需要一段時間的照顧,就由繫放義工提供照料,在情況好轉後,就能放其重歸自然,所有的義工都要受專業訓練,才能確保提供正確的幫助,灌輸民眾對野生鳥類應有的觀念。走進北市野鳥學會,義工們正在為剛被送來的小雨燕檢查身體狀況。這隻小雨燕星期天在新光三越附近被撿到,那天雨下得很大,小雨燕無力的攤在台階上喘息。雖然因好奇心驅使,圍觀的人不少,卻因為不知如何幫助牠,或怕有病菌,沒人敢伸出援手。終於有個好心的女孩把牠帶回家照顧,卻發現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幫助這隻奄奄一息鳥兒。幸好她透過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的協助下,把小雨燕送到野鳥學會來醫治。每當野鳥學會的工作人員看到這些無辜的鳥兒受傷,或是營養不良而奄奄一息時,總是有股難掩的心痛。因為牠們是如此脆弱,所以只能認命...

2000年8月2日 星期三

以小搏大 致福創造無限的希望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以有限的資源產生「榮神益人」的最大效果,是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的理念,就如同「致福」GVC(GOD VENDOR CUSTOMER)的名稱一樣,他們希望以實際的社會參與,來表達對上帝的無限感恩。「致福益人學苑」是基金會最早致力推動的社區文教工作,期望經由社區學苑的設立,推動民眾終身學習的風氣。郭承恩說,當初他們認為,教會大都處於社區中的精華地段,但是民眾除了星期天到教會做禮拜外,其餘的時間教會的使用率偏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基金會決定以教會為據點,興辦類似「社區大學」、「老人大學」的學苑,讓社區想要繼續學習的居民,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致福除了在經費上給予協助外,更邀集學者專家編著了一本「作業手冊」,作為各分校推動益人學苑的準則和參考。 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就設立益人學苑的「台北靈糧堂」,是最早推動益人學苑的「示範學校」,靈糧堂負責推動益人學苑的史師母(劉育芬),對於致福能夠支持和推動這樣的活動表示感謝,她說:「致福能以此回饋社會,是值得大家鼓勵的」。目前已經邁入第十一屆的靈糧堂分校,共有書法、繪畫、生活美語、歌唱藝術等十三個科目,共約三個月的課程,每科只收300~1200元的書籍材料費,因此並不會造成民眾的負擔。就在致福的大力推動和各教會的協助下,益人學苑已經從當初的一所,幾十個學生,到目前在全國已有三十四所分校,三千多名的學生,為推動民眾終身學習做出了最好的示範。雖然「致福益人學苑」已經有不錯的成效,但是郭總幹事及史師母,都對於學員在學苑中所修的課...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