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涵逸、陳斯穎╱新竹縣報導】本名康阿金的阿金姐,嫁入客家庄後才開始向婆婆學醃梅子,當初因孩子愛吃所以常做,多做的就分送給鄰居,沒想到卻意外獲得大家好評。也因為執著於婆婆傳承下來的技法,所以一路走來,縱使產量再大也堅持採用純天然食材及不添加防腐劑的方式製作,不僅如此,阿金姐更與當地農友、婦女及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地方特色回饋在地。一腳踏入梅子的世界本來是閩南人的阿金姐,因為嫁到客家庄才有機會向客家婆婆學醃梅子和製作桔醬。由於因為老公與家人愛吃,所以經常做各種不同口味的梅子。阿金姐說,每醃一次梅子的量都很大,雖然可以保存很久,但總是會有多做的,她便會分送親友、鄰居。本來醃梅只是為了給小孩當零嘴,但鄰居與親友不斷稱讚他的手藝,不只請她代為醃製、更一直跟她說可以賣,於是讓阿金姐有了做生意的念頭。一開始,阿金姐只是增加平常醃製梅子的量,擺在自家米店兼售,大部分購買的人都是熟客,但銷量不佳,後來許多客人告訴她,因為客家口味的梅子比較酸和鹹所以有些人吃不慣,於是阿金姐蒐集大家意見後,找出最適合大眾的口味,改變醃梅子的方式。後來,阿金姐會騎車載著自家產品向商家兜售或是到處寄賣,但因為沒品牌、沒名氣也不懂得包裝行銷,所以總是乏人問津或是吃閉門羹。一九八一年,當時五指山是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阿金姐覺得或許可以藉由寄放產品在風景區的商店,來宣傳自己做的純手工梅子,但一方面是因為純天然的成本高,價格壓不下來大家不願意購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當時國人比較沒有追求純天然和健康的概念,對不知名品牌的購買意願也不太高,所以寄賣的結果常常是梅子都已變色或壞掉被丟掉。阿金姐因此心灰意冷,所以便選擇停下腳步,打消做梅子生意的念頭。梅子人生的轉捩點沮喪的阿金姐,歇業了一年,不再做梅子販賣,只願意做少量和家人鄰居分享。在這段低潮期,幸好阿金姐遇到了貴人。這位貴人便是李天正,在旅行社工作的李天正偶然有機會吃到阿金姐的產品,他覺得非常好吃,因此主動開始幫阿金姐大力宣傳。李天正說,他認為阿金姐的好不僅僅只限於梅子讓人覺得好吃,而是因為她的產品經過改良,每一次品嚐都能吃到不同但都屬於梅子特有的風味。他把這些商品當成每次旅行社行前會議的伴手禮,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些美味又天然的食物,這個舉動也達到不錯的效果,許多人嚐過後,便會主動詢問阿金姐的其他產品和訂購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