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陽光汽車美容 傷友庇護工場

【記者項靖雅、胡筱潔/台北市報導】二十年前一場汽車爆炸意外,黃耀輝全身百分之七十八遭燒燙傷,昏迷將近四個月,復健時間長達兩年,因為這場意外,黃耀輝失去原本的工作,喪失基本生活及工作能力。因緣際會下,黃耀輝開始跟陽光基金會接觸,介紹他到陽光汽車美容中心工作。 黃耀輝一待就是二十年,現在已經是汽車美容中心的店長。陽光汽車美容中心 傷友適當工作環境陽光基金會自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服務燒傷與顏面損傷者。有鑑於身心障礙者常常就業無門或是在職場上受到歧視及不平等對待,許多的傷友在沒有保險、沒有工作收入的情形之下,還要自行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為了讓傷友以及更多的身心障礙者有安定的工作環境以及穩定的收入,基金會從一九九零年開始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爭取設立身心障礙者洗車中心,於一九九二年正式成立,提供九種障別包括精、智、視、聽、肢、腦麻、自閉、顏損(口腔癌、血管瘤、神經纖維瘤)及燒燙傷的身心障礙朋友一個工作庇護場所。在進入汽車美容中心工作前,會由基金會的專業人員進行評估傷友的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職位。美容中心對新進人員有完整的訓練計畫,讓傷友們能按照計畫循序漸進。在工時的部分,依據每位傷友的身體狀況進行工作時數的調整,從一次工作四小時慢慢拉長到六小時至七點五小時,不僅能讓傷友慢慢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是訓練傷友的工作能力。傷友重回職場尋得肯定汽車美容中心的店長黃耀輝表示,燒傷意外剛發生時,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鏡子中的怪物,走到哪裡都被特殊眼光看待。進入汽車美容中心工作之後,黃耀輝從最基本...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玩樂無障礙 許朝富領身障者去旅行

【記者黃瀞瑩、曲潔君/台北市報導】在旅遊中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會看見什麼不一樣?翻閱一張張旅遊所記錄下的照片,坐了三十年輪椅的許朝富,走遍世界大大小小角落,看見身心障礙者的不便,整合無障礙旅遊資訊,鼓勵身障者踏出家門。出門旅遊 助身障者建立信心一九七○年出生的許朝富從小因小兒麻痺導致雙腳不便行走,求學期間,不論搭公車、走樓梯、上廁所都有許多不便之處,有感於身障者的不便,二○○四年他透過網路架設「行無礙生活網」,提供身障者旅遊資訊交流的平台,幫助身障者無懼行動的不便,勇敢走出家門,一探這世界的美麗風貌。早年曾在殘障聯盟工作,四處拜會許多地方的殘障協會及相關人士,許朝富一周就要環島四、五次,自己也曾遇過許多交通上的不便,例如無法輕易上下火車,必須提醒站務人員自己要到哪一站下車,但時常因站務人員的一時疏忽而不小心坐過站,他笑說:「台灣的火車就是這樣,經常買宜蘭送花蓮。」「身障者就和一般人一樣有旅遊的需求,尤其是訂定周休二日之後。」許朝富指出,旅遊對於身障者不管是身理或是心理,都是社會參與的一部份,藉由旅遊中與人群的接觸,不僅能夠建立身障者的信心,身障者找到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更給予他們投入職場的動力,籌措旅遊基金。這是一種反向思考,透過旅遊引導出想豐富生活的想法,建立身障者對自我的信心與動力,透過網路,除了分享自身的旅遊經驗之外,也能更快的傳遞訊息。世界走透透 學習規劃無障礙空間許朝富畢業後開始出國旅行,走過各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上海、北京、新加坡、法國,讓他看見這個世界美麗的風景和值得一看的地方,也開啟了他鼓勵身障者旅遊的念頭。許朝富說:「就拿我去過的日本跟英國相比好了,身障者本身的感受就有明顯的不同。」在日本,因為高齡化社會的緣故,他們提供身障者一個相當友善的環境,比方在搭火車時,一進站就有專門人員前來協助,到站後,月台上也有人員引導身障者下車,許朝富認為日本在很多小部分都會幫忙設想好,是一個很呵護老人家或行動不便者的國家。」相較於日本,許朝富指出英國則將身障者視為獨立個體,除非身障者提出請求,否則不會有人主動前來協助,但他也曾在英國碰到電梯故障,使他無法順利搭車的狀況。此外,許朝富參觀許多展覽、古堡等等文化場所,一律採全票收費,但他身旁的陪伴者卻是完全免費,因為英國政府認為這是殘障者本來應有權力,他們是個獨立且完整的個人,而旁邊那位陪伴者是代替國家來協助身障者,兩相比較之下即可看出亞洲國家與西方世界給予身障者心靈上不同的感受。引用國外經驗...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好人黃榮墩 連結公益與農業互助

【記者余宥宜、蔡連恩/台北市報導】隱身在熱鬧台北市的小巷弄中,「好人會館」滿屋子溫馨。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理事長黃榮墩平日奔波於台北與花蓮之間,協助花蓮的農作物運送到台北販賣。原本只從事青少年公益的他,近年來成立了「善哉市集」幫助台灣的農業。此後更號召大眾成為「好人幫」一同進行公益活動。「我從小耳濡目染的看到台灣的善。」對他來說,不論是青少年公益還是農業,都需要好人一同來重視。培養青少年志工解決問題的能力黃榮墩最初發起了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青少年公益組織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為全台灣第一個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民間團體。畢業於輔大歷史系,原先為國中歷史老師的黃榮墩說他當時因為對教育體制感到失望,卻又想為青少年的教育盡一份心力,因此成立了青少年公益組織。一剛開始青少年公益組織的主要目的為青少年公益活動,透過培育青少年志工服務的過程,希望能培養青少年關心公共事務,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後來黃榮墩發現台灣社會除了青少年,還有很多是需要大家一起去關注的,譬如說農業問題。因此他在青少年公益組織底下又成立了「善哉市集網路小舖」,也因此帶動了後來好人幫概念的形成。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台北辦公室「好人會館」好人結幫...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伊甸就輔員 協助身障者就業

【記者項靖雅、胡筱潔台北市報導】今年剛滿二十歲的阿千(化名)從啟智學校畢業之後,成功透過伊甸基金會的媒合到一家環保公司上班,負責資源回收及垃圾分類的工作,阿千在這間環保公司已經服務快滿兩年。在環保公司工作的這兩年,阿千最大的障礙就是與他人正常溝通,因為阿千從小就患有自閉症,他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輔員串起勞資間的橋樑伊甸基金會於一九八二年由已故的輪椅作家劉俠女士所成立,劉俠女士捐出多年的稿費,與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身心障礙者的「伊甸園」,以「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為基金會宗旨,幫助身心障礙者找尋適合的工作,保障身心障礙朋友的權益,讓身心障礙者能在一個舒適、穩定、安全的工作環境下工作。伊甸基金會就業組主任邱柏諺在基金會服務長達十一年,他表示替每位身心障礙者介紹工作前,會有專業的就業輔導人員(以下簡稱就輔員)協助身心障礙朋友進行職前準備,首先,必須先評估了解身心障礙朋友的身體狀況、特質、潛能、工作能力、工作性向及工作興趣,深入分析之後,就輔員再依照個別的需求去開發適合的工作,與雇主進行工作上的協調。每個案例會有專屬的就輔員,在他們尋找到工作前,就輔員會擬定個別的就業計畫,針對案例的弱點進行十天以上的密集輔導,協助案例模擬面試、職前訓練,甚至會陪同案例到工作場所進行面試,以降低身心障礙朋友的緊張感,增加身心障礙朋友的信心及勇氣。如果案例成功被錄取了,就輔員在工作的第一個月會陪同案例一起工作,藉此機會觀察案例工作狀況及工作表現,直到...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打造彩虹屋 從心治療受創兒童

【記者曲潔君、黃瀞瑩/台北市報導】小君、小婷是一對雙胞胎姊妹,當時未婚生下他們的媽媽有吸毒的習慣,且有入獄的紀錄,在經濟、生活狀況都不夠穩定的情況下,兩姊妹被安置到寄養家庭,進入家扶中心的寄養體系,並接受彩虹屋的心理治療。溫馨彩虹屋 專業心理治療二○○一年四月家扶中心在台中成立全台灣第一個彩虹屋,彩虹屋是一個完整的治療場所,包含了用來做個別諮商輔導的會談室、給孩子透過遊戲、繪畫表達內心感受的遊戲治療室跟藝術治療室,還有設有軟墊、拳擊袋,讓孩子做安全情緒發洩的火山室。彩虹屋能夠提供服務給不同的孩子,包括受虐兒童、目睹暴力兒童和遭受過性創傷的兒董等。社工會按照不同個案的狀況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若是能夠清楚表達的青少年,則會與諮商師進行諮商會談;而無法清楚陳述經驗的孩子,特別是學齡前的幼童,則透過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的方式,經由心理治療師的觀察,瞭解受創孩童的潛在狀態。整個療程會有十二次,每一次的諮商是五十分鐘,每個禮拜一次。治療師陪伴 孩童陳述創傷經驗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專業治療師會透過觀察孩子所抓取的玩具和玩法的不同,理解孩子所陳述出來的內心狀況。譬如具有對立性人格,對他人較沒有信任感的孩童,就會拿取槍、戰車等攻擊性玩具。遊戲教室中所有玩具都是具有治療性的,例如娃娃的生理構造做得很精細,並可以自由穿脫衣物,讓受過性創傷的孩童透過娃娃陳述自己所遭受的創傷經驗。負責小君、小婷案子的台北南區家扶中心社工師李淑潔表示,小君、小婷在小學一年級時,在學校常有說謊、偷竊的行為,她們會趁全班去朝會不在教室時,搜刮班上同學的書包,把同學的食物全部吃掉。有一次甚至還在學校運動會時,跑進校長室,拿走所有校長桌上的糖果。經過學校輔導老師、社工的討論發現,小君、小婷其實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而且小時候沒有被滿足,所以才會透過偷竊等行為滿足自己。李社工說,後來透過遊戲治療,治療師發現,小君、小婷在進行遊戲治療時,常會拿一個桶子,然後不斷拿取玩具塞進桶子裡,每一次的治療都重複同樣的動作。這代表孩子內心有一個空洞,她們想去填滿它,但卻一直填不滿。資源連結...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三腳貓游泳隊 游出健康快樂

【記者張方瑀、林佳瑩/台中市報導】每年萬人泳渡日月潭中,有一群殘障者,他們是三腳貓游泳隊。創始人之一施國成教練說:「來者不拒,游得健康快樂最重要。」三腳貓游泳隊創於西元一九八五年,成員組成大多為小兒麻痺,逐漸加入腦性麻痺、脊髓損傷和因意外而截肢者。創團核心理念是希望讓身障朋友有地方可以運動,並且以幫助復健為主。「泳」不懈怠 白亞倫白亞倫說,一開始只是純粹想運動,覺得其他運動又過於激烈,才選擇游泳。然後就自己上網搜尋,找到了三腳貓游泳隊,加入後更是覺得「教練們都很有愛心和耐心」。一九五○到一九六○年間為小兒麻痺大流行期,七年級的白亞倫趕上了這股流行的尾巴。白選手笑笑的表示,一歲多時注射了小兒麻痺幼苗,兩歲多時突然發燒發病,「這中間差了一年多,很難知道是不是疫苗的問題,也很難申請國賠了。」儘管經歷這樣的事情,她仍不減臉上甜美的笑容。教練陳森棋說,白亞倫是天才型的選手,卻不曾對於每天的練習有一聲怨言。兩年來,她每天凌晨五點準時在泳池報到,即便是冷風冷冽的寒訓也是一樣。中醫師隊長 籲障友走出去三腳貓游泳隊隊長為台中保生中醫診所院長陳文枝,本身也是小兒麻痺的他表示,「每天都在診所坐著,感覺抵抗力變差了,想運動。」同樣也認為其他運動過於激烈,所以選擇游泳,加入泳隊。「加進來後有人希望我接隊務,我就答應了。」陳醫師說,隊上初期多以小兒麻痺障友為主,愈來愈多腦麻、意外挫傷和脊髓損傷者加入。「隊上也不乏游泳好手,像是白亞倫,和曾為殘障奧運國手的教練陳森棋。」陳醫師說,三腳貓游泳隊主要是提供身障朋友們一個地方運動,幫助復建。隨著隊伍的擴大,也愈來愈多機會讓大家走出去,每年泳渡日月潭已是基本行程。同樣熱心參與隊務,現為三腳貓游泳隊行政助理的太太王坤寶說,覺得先生加入游泳隊後比較健康了,也比較不容易生病,「體力變好了」。團員相處融洽...

旋耀舞姬 舞出生命奇蹟

【記者張方瑀、林佳瑩/宜蘭縣報導】「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旋耀舞姬!」主持人大聲喊出下一位表演者,羅東鎮公所展演廳座無虛席,掌聲此起彼落的響起,三位舞者緩緩從後台走出,穿著自己設計鮮黃色的舞衣,臉上掛著自信的笑容,麥可傑克森的知名歌曲一下,專注於她們的整齊劃一的舞技,你會忽略原來她們是缺手或是缺腳的殘障舞者,登台那一刻她們開始舞出自己的人生。 折翼天使 失去四肢的奇異舞者當她們一上台,站在最中間的郭韋齊最先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沒有雙手也失去雙腳,用膝蓋用力的跳著舞,一點也不輸給旁邊的兩位姐姐。在她七歲的時候,因為一場原因不明的怪病,發燒休克導致四肢壞死,若不截肢性命難保,為了救韋齊一命,爸媽只好忍痛放棄了韋齊的手腳。從鬼門關回來以後,韋齊天生的樂觀也沒有放棄自己,反而更樂觀的去跳舞去學鋼琴。「我當時還這麼小耶!他們怎麼有辦法接受?」韋齊一臉激動的比劃著當時的身高,愛女心切而自責無比的爸爸,當時甚至想要帶著她一起去自殺,但韋齊用她的笑容,把爸爸從鬼門關一起拉了回來。現年十九歲的她,仍就堅持著舞蹈與音樂的夢想,雖然沒有繼續升學,但選擇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勵身邊每一個低潮的人,「我這樣子沒手沒腳都不放棄了,你憑什麼阿!」就是這樣子爽朗的個性,讓我們看見了生命的鬥士。獨臂舞手 最有自信的百變天后站在舞台右側的王蜀蕎,在九歲時到市場幫阿姨的忙,左手不慎捲入絞肉機裡, 因此而截肢,一直以來她都習慣於將自己的手放在口袋裡,也將自己從小對於舞蹈的熱情隱藏起來。直到三十歲那年才真正開始習舞,就如同舞...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泰雅實用課程 學生保留原民文化

【記者項靖雅、胡筱潔/新竹縣報導】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尖石國中,是尖石鄉唯一的一所國民中學,尖石國中的學生大部分屬泰雅族原住民。因為地處偏遠,尖石國中的學生人數並不多,約莫兩百位學生。從六年前開始,至善基金會每周設計與泰雅文化相關課程,讓學生除了學習校內課程,同時保存泰雅族文化。泰雅文化課程:木雕、染布、編織為了讓這些原住民孩子得到學習的成就跟自信,至善基金會聘請五峰桃山木雕工作室的老師到尖石國中任教,並於每周規劃一系列有關於泰雅族文化的課程。考量到升學問題,國中三年級並沒有文化課程。國中一年級及二年級則是安排木雕、編織、植物染布的課程,在課程的一開始,會讓學生們認識泰雅族基本文化,對泰雅族文化熟悉之後,才開始教授木雕、編織及植物染布的技巧。相當特別的是,基於泰雅族文化,木雕課程只有男生才能參與,而編織課程的部份只有女生才能參與。有別於課本生硬艱澀難懂的文字,學生們從文化課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看著自己創造出來的木雕、織布或是染布,學生們感到相當有成就感,同時,對於自己文化的產物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們開始產生學習的興趣,課程變得豐富多元,更重要的是學生們透過自己的雙手保留並傳承延續泰雅族的文化。老師正教導學生木雕技巧學生染布作品學生重新找回自信及成就感國中三年級的凱文,對學習非常沒有興趣,常常被留下課後輔導、補寫作業。自從接觸到基金會安排課程之後,凱文對學校開始產生興趣,翹課的次數的確減少許多,學習也開始有了新的目標。國中二年級的正剛,不擅長與同學互動,也是因為參與基金會安排的課程後,使他打開心房,改善了他的人際關係,課業上也有顯著的進步。泰雅文化課程正面績效尖石國中的校長林建明表示,與至善基金會合作安排這些與泰雅族文化相關的實用課程已長達六年。這六年以來,學校原本每學期都會有學生選擇放棄學習,成為中輟生,但目前這樣的情況已經確實減少許多,基金會的幫助,有效且明顯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基金會的社工表示,其實他們對於孩子的愛和關懷就跟父母一樣,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地在學校學習,不誤入歧途。延伸閱讀編織‧獨步各族的泰雅族織布泰雅族...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建築師洪育成 蓋環保木屋

【記者葉臻、黃韻澄╱台中市報導】走進洪育成蓋的木房子,你可以很快感受到它與一般水泥房屋的差異,不需要空調、除濕機也能很舒適,用來建構浴室的檀木,在水蒸氣的滋潤下散發出清幽的香味,若你躺在閣樓往上看,是一面面看得見星空的天窗,讓你在忙碌的一天後遠離塵囂,在舒適的家裏享受與自然融合的感覺,同時達到環保的效果。木屋調節氣溫 省了冷氣費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的洪育成,抱著對建築的濃厚興趣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也因此,他發現雖然國外使用混凝土的建設技術很高,但住宅區卻大多是木屋,原因是木材的製造過程是製氧,本身能吸熱及調節溫度,用於住宅時可減少冷氣、暖爐等設備的使用,且木頭來源是專業植木林,不用擔心過度伐木及雨林減少的問題,本身廢棄後也可再利用。洪育成的發現,讓他有了「要把這些概念和技術帶回來台灣,讓台灣落實建築環保」的想法。在台灣蓋不怕濕颱蟻的木屋歸國後,洪育成一九九六年創立了考工記建築顧問公司,他的第一棟木房子是在二○○一年,一位同樣有木屋夢,卻找不到人幫他設計建構的台商,在建...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威利寶寶吃不飽 體重控制從小開始

【記者曲潔君、黃瀞瑩/台北市報導】頭戴著保麗龍製的特殊安全帽,踏著搖晃的步伐,揮舞著小手,「伊伊...阿...阿!」興奮的喊著,他叫阿嘉,今年四歲,是罕見疾病小胖威利症病童。同年齡的孩子都已經能開口說話,他卻還無法使用語言,只能伊伊啊啊的喊著。手拿著餅乾,開心的手舞足蹈,年幼的他還不知道,為何自己總是沒有飽足感,感覺不到餅乾在他胃裡的份量。多重障礙 體重控制是關鍵小胖威利症,是一種染色體異常造成的罕見先天性疾病,發生率約為兩萬分之一,目前沒有辦法治癒。患者有多重障礙,例如智能發展遲緩、無法控制情緒、語言發展緩慢、走路不穩等,需要不斷地復建和治療。另外,小胖威利症患者最重要的症狀便是由於大腦下視丘的缺陷,導致他們無法產生飽足感,無法控制吃東西的慾望,常導致體重過重等問題,甚至是年紀輕輕就罹患糖尿病。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社工員吳祐葶表示,體重控制是小胖威利病患成長過程中的關鍵,若體重維持在正常水準,沒有罹患併發症,除了在學習過程中情緒較難掌控之外,成人之後的小胖威利病患其實和一般人無異。語言發展遲緩...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紀州庵文學森林 巷弄中遇見文學

【記者陳憶慈、鄭宜庭/台北市報導】「紀州庵」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底,隱身於住宅區中,是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古蹟。二○一一年,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接管後,以「文學森林」的面貌重現世人眼前,使文學有安居之所,在此發芽茁壯。現在的「紀州庵文學森林」身處老樹環繞的綠地中,建築物本身也是一棟綠建築,仰賴屋頂的太陽能板發電,一樓有茶館、展覽空間以及販售台灣文學與文創商品的空間,二、三樓是展演空間,平時常有作家舉辦講座、詩或文章的展覽、劇場、美術課程等。在新館對面,是紀州庵古蹟的原址,在斑駁的木造日式建築上,依稀可看見紀州庵過去的歲月。「紀州庵」建於一九一七年,是日治時期平松家族在台經營的日式料理屋,以家鄉「紀州」為這棟建築命名。國民政府遷台後,轉為公務員的宿舍。五、六○年代,在「紀州庵」所在的同安街與附近的水源路、金門街、廈門街,出現藍星詩社、《文學雜誌》、中國文藝協會…等許多藝文團體在此活動。七○年代,爾雅、遠流、洪範等出版社相繼進駐,巷弄之中文學鼎盛。然而,在九○年代兩次祝融肆虐下,使紀州庵成為廢墟,當時政府打算將其改建為停車場。二○○二年,台大城鄉所與同安街居民為保護老樹與古蹟做抗爭,在輿論的壓力下,「紀州庵」得以保存。二○一一年,台北市政府將「紀州庵」規劃為以文學為主題的文化空間,在其古蹟旁成立新館,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接管。現代社會中,面對科技的發展,紙本逐漸消逝,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希望能有一個空間用心栽培文學,聚集台灣文學的眼光。接管之初,紀州庵新館只是一棟空蕩蕩的建築,要如何將平面的文學立體化是一大考驗。他們將半年的籌備期視為暖身,規劃活動、設計空間、裝潢、施工,還要克服漏水與空間不足的問題,一方面也試著舉辦一些小型的文學活動,如大學的詩社展。文學擁有安居之所二○一一年十二月,「紀州庵文學森林」正式開幕,由於隱身住宅區中,並沒有大眾運輸直接經過,交通不便是經營初期較大的困難。即使經營之初人煙稀少,他們還是持續的舉辦大大小小的演講、課程與活動,作家王文興、余光中以及詩人楊牧都曾在此演講。經營團隊的努力,也使「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名聲與日俱增,其中最令人印像深刻的是,作家席慕蓉曾經受邀到紀州庵演講,前往的路上招了一輛計程車,跟司機說明要去同安街一○七號。司機在途中不停的摸索、找路,也讓兩人都認為應該是位於偏僻的地方。終於,到達了隱身巷弄內的紀州庵後,司機恍然大悟得說,妳剛剛應該直接跟我說要去紀州庵,我就不用找路找的這麼辛苦了!紀州庵的名聲也逐漸傳進尋常百姓耳裡,讓經營團隊十分欣慰。文學的立體化與生動化除了慕名而來的民眾外,紀州庵也與附近社區民眾關係密切,有很多居民會帶來過去的舊照片,從當時的生活照中可一睹火災前的紀州庵。也舉辦過舊照片展,當時曾展出一張已過世作家的結婚照,意外的是,作家的孫輩也參與展覽,他說因為爸爸希望他來看爺爺奶奶當時的結婚照,老照片可以做到世代的傳承,也讓經營團隊十分感動。「紀州庵文學森林」經營已屆滿週年,舉辦過至少兩百場大大小小的文學活動,未來「紀州庵」希望可以舉辦二手書活動、藏書家的私房展、開設書法課、茶藝課等,文學不只限於文字,希望結合音樂、戲劇、展覽、演講等各種面貌,推廣至各個年齡層。作為「文學森林」,除了本身處於都市少有的綠地外,也象徵著台灣文學可以在此成長、茁壯。延伸閱讀《紀州庵文學茶館》王文興故居,品茗兼文學朝聖之旅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紀州庵橫跨歷史...

自然谷環境信託 保護心中的淨土

【記者陳芳儀、簡淳琪/新竹縣報導】創造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彼得兔」的英國作家雅翠絲.波特(Beatrix.Potter),為了保護鄉野,不斷收購農莊與土地,將約四千英畝的土地捐給「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她留給全球兒童最大的遺產,不只是二十三本《原著小兔彼得系列The Original Peter Rabbit Books》,還有大片美麗的土地。在台灣也有一群人以環境永續保護為目標,將「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委託給荒野保護協會,達成台灣第一起官方核准信託的案例。圓夢計畫 將自然環境永續經營希望保護土地的自然面貌,留給世代的子孫一片有生命力的土地,竹科前工程師吳杰峰、與兩位家庭主婦吳語喬、劉秀用盡畢生積蓄開始了買地的計畫,二○○七年,終於找到位於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與橫山鄉交界的南何山,海拔高度三百八十公尺、占地一點三甲,花了六百萬買下這塊地,由於崇尚老子哲學思想,取名為自然谷。買了土地,將山中步道規劃好了,蓋了一個木屋做為教育基地,但是三人沒有資金繼續營運。吳杰峰表示:「曾經考慮賣地拿回資金,但是無法接受保護土地的初衷付諸流水」最後三人達成共識,決定將土地信託給荒野護護協會,二○一一年,簽定環境信託契約,透過法律,使土地受到完整的保護。「透過購買、長期租賃、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讓野地依自然法則演替,保存自然物種。」荒野保護協會的宗旨便是環境信託的概念。環境信託就是委託人將土地交給「值得信賴的人」管理,以永續經營、保育生態為信念,無償捐贈土地讓所有人共享環境資源。自然谷內的竹林和村民博感情從外地變在地二○○七年剛買地的時候,村民對於他們都抱持著不解的態度,以為是有錢人要來山裡蓋別墅度假,但是他們除草種樹、做生態調查、推廣有機農作,也帶領鹿寮坑的村民認識珍貴的台灣原生種植物,從外地人變成在地的,連買菜時打招呼問候也會用客家話。二○一二年受到蘇拉颱風侵襲,造成坍方落石,於是召募志工幫忙整理谷內小徑,志工來自各個地區,有從台北、台中遠道而來,環境信託的精神就是全民參與,因為是全民的公共財,由全民一起努力保存豐富的生態景觀。自然谷在信託給荒野保護協會後,荒野開始籌畫招募志工、培訓專業解說員,將延續教育基地的宗旨,帶領小朋友認識台灣中低海拔物種,體驗攀樹活動,持續維護土地原生環境,並且以教育為目的堆廣保護環境的概念。攀樹活動...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鄰鄉良食 企業與小農的橋樑

【記者楊婕、葉庭妤/台北市報導】「鄰鄉良食」提倡直接向小農購買,為企業提供一套量身訂作的採購方案,帶領企業發覺小農的優良產品,成為企業與偏鄉農友之間的橋樑,也幫助小農找到長期穩定的銷售方式,形成一種新的企業社區回饋方式。企業與環境、社區的共生關係鄰鄉良食創辦人譚景文,原是擔任企業的社會責任顧問,因為一直以來都就讀於商學院,譚景文發現自己對企業獲利、發展都相當感興趣,因此,在工作之餘,他還另外去政大在職專班上課,在上進修課程時,譚景文發現企業的永續發展和環境、社區之間息息相關,彼此共生共榮,同時,身為一位企業社會責任顧問,他瞭解到許多企業都有意願從事社區參與、偏鄉輔助,卻因缺乏專業人才只得作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由譚景文為首,帶領著另外四位政大的學弟妹,一同寫出鄰鄉良食計畫,將它拿去參加政大企業永續創業競賽,並榮獲當屆比賽的冠軍,正因如此,就在比賽結束的四個月後,二○一一年六月,鄰鄉良食社會企業正式登記成立。提供一種創新的服務鄰鄉良食提供的是一種創新的服務,將企業與小農的需求拉在一起,結合了農產採購、企業社會責任方案、企業發展策略。企業方面,首先要去瞭解這間企業,它的本業是什麼?未來想要如何發展?並參考國外同領域的頂尖企業,他們是怎麼做社會投資、社區參與?最後再替這間企業,量身打造一個適合他們企業特質的社區參與方案。小農方面,則是先從農委會那邊,去尋找有獲得有機認證的小農,並親自去拜訪、勘查,確認小農使用的是友善環境農法,不使用除草劑、化肥還有減少農藥使用量。企業與小農之間的合作...

土城裕生社區 老人作伙來呷飯

【記者鄭惠文、丁上程/新北市報導】為了以更實際的行動關懷社區老人家,裕生里里長楊忠富和社區發展協會從去年十一月七號起共同開辦「老人共餐活動」,讓社區老人家們能在每周三的中午吃社區志工煮的午餐,同時還能與朋友聊聊天、互相聯絡感情,並滿心期待每周共餐的時刻到來。裕生社區位於新北市土城區,在二〇〇七年正式成立,社區內閩南人佔大多數,再來是客家人、外省籍人士。楊忠富表示,其實早在社區剛成立沒多久後就想舉辦老人共餐活動,因為平常只在逢年過節時對社區老人家們進行關懷訪視,因此想以更實際的行動來關懷老人家,不過礙於志工人數不夠以及經費不足的關係,才遲至二〇一二年開辦。一開始規劃老人共餐時,將社區志工分成五個小組,每組三到四位,每周輪替,負責買菜以及煮菜,而其中一組為素食組,主要是負責農曆初一以及十五的素菜。眷村廢地 變身菜園因社區內舊眷村「莒光四村」的居民幾乎都已經搬走,因此留下了許多廢棄用地。為避免廢棄地成為社區髒亂的來源,於是楊忠富向國防部借用這些廢棄地,並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清理後,將之打造成有機菜園;而所謂有機,即是不灑農藥在蔬菜上,讓蔬菜自然地生長。楊忠富說,打造有機菜園的目的是為了當菜價上漲時可以應付,避免共餐成本增加,同時,也可以讓社區老人家們動手種種菜。共餐活動 進展順利楊忠富表示,目前老人共餐活動共進行了五次,因為志工們的配合,所以過程非常順利,且社區老人們的參與度頗高;而現在採取三個月繳交一次費用的方式,每一餐為三十元。此外,有許多熱心民眾捐贈日常物資,所以將民眾的姓名寫在葉子上,並貼在「感恩樹」上,藉此表達感謝之意。未來不只吃飯...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七星基金會推廣九寮溪生態旅遊

【記者簡淳琪、陳芳儀/宜蘭縣報導】跟著解說員的腳步,走進九寮溪步道,聽見潺潺流水聲、啾啾的鳥鳴、唧唧的蟲唱,就像一首自然的交響樂,讓人身心靈放鬆,放眼望去綠意盎然,好山好水;結束一趟山水旅程,到附近的有機茶園品茗蜜香紅茶,參觀有機茶葉的製程,稍作休息。由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推廣的生態旅遊,以結合當地生態與產業,期望達到環境永續發展。加強當地經營管理 提升生態旅遊品質七星基金會企畫專員陳聿純表示,「基金會有推廣生態旅遊的計劃,二○○九年執行長林意禎開始『綠活台灣─生態旅遊計畫』」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以專案的方式,帶動地方的生態旅遊,宜蘭九寮溪為其中一個地點。七星基金會會評估適當地點,二○一二年選擇宜蘭九寮溪,邀請專家學者調查九寮溪生態物種,之後,再到實際步道將當地業者培訓為解說員,並搭配當地有機茶葉,成功推動生態旅遊,最後邀請部落客先行體驗生態旅遊,透過網路方式宣傳旅遊行程,結合步道生態及地方產業。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九寮溪自然生態教育園區,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有旺盛的蕨類植物以及高聳的闊葉林,以及多樣的鳥類及魚類,園區內有多座吊橋,有代表當地泰雅族祖靈之眼的豁雲橋,以及單用吊索做成的巴尬吊橋。此次生態旅遊地點九寮溪問卷後續追蹤...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台灣開放街圖 讓地圖活起來

【記者陳怡樺、彭維成╱台北市報導】二○一○年海地發生規模七的大地震,在地震發生之前,海地的地圖是二十年前的,僅繪有重要幹道,無法幫助救災。地震之後,全球各地的製圖者利用開放街圖(Open Street Map)的力量,利用各種資源描繪地圖,在短短的一週內迅速建立起當地地圖,甚至有許多製圖者自願前往災區繪圖,以協助救難人員執行救災計畫。「臺灣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tw)在台灣扮演著推動開放街圖的角色,除了定期舉辦製圖者聚會和研討會,期望能達成Open Street Map概念的通行和越來越多人投入製圖的目標之外,也和偏鄉原住民部落合作開發社區街圖。透過地圖來發聲「開放街圖」就是Open Street Map(OSM),OSM的概念起源於英國,最早在二○○四年時由「開放街圖計畫」(OpenStreetMap)的創辦人史蒂夫•克斯特(Steve Coast)提出。指的是透過眾人的力量來製圖,並將地圖分享給眾人,這打破了地圖只能由專業人員來生產的藩籬,也因為如此,協同製作下的地圖資訊也更能符合民眾或當地的需求。鄧東波是OSM的推廣人之一,目前也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助理。他指出,在台灣,不少偏遠或邊緣的原住民部落,因為沒有門牌號碼,所以在官方地圖上看不到他們的蹤跡。像是處於新北市三峽區與鶯歌區交界處的「三鶯部落」,官方地圖及google地圖上,都沒有他們的標示。但是在OSM的地圖上,臺灣開放街圖已經將三鶯部落的正確位置畫出來,連有幾戶人家都能夠清楚看到。鄧東波表示,他們希望能透過畫圖及發展地圖來幫助一些部落替自己發聲,由部落的人自己決定自己生活場域的面貌。之後,臺灣開放街圖計畫和蘭嶼當地住民合作,繪製蘭嶼的地圖,用蘭嶼達悟族自己的語言來發展族語地圖,融入在地社區觀點,以地圖作為表達蘭嶼達悟族文化的管道。臺灣開放街圖推廣人鄧東波OSM網站眾人協同製作的開放街圖如同開放資料(Open...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