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自閉兒捏黏土 手腦並用玩出成就

【記者謝柏晟、陳孟婕/臺北市採訪報導】現今父母重視教育,孩子若患自閉症,部分父母會陪孩子玩黏土。孩子小小的手,來回搓揉紙黏土,往往捏出讓大人不解的作品,但也捏出了自信。「用紙黏土,陪他們走一段路。」瑞莉格兒童美術教師李莉萍平和而堅定地說。


記者謝柏晟、陳孟婕/製作

「美術就是愛的教育。」李莉萍說,手做紙黏土提升孩童穩定性,讓孩童手腦並用。這些孩子不需他人指點,就能聚精會神地捏出風格獨特的作品,獲得成就感。

秉持著對美的堅持,李莉萍持續致力於紙黏土教學的動力。「藉由手作這個東西,來啟蒙這些小朋友。」她說,音樂屬貴族教育,不易普及,但美術跟生活息息相關,「黏土在美術教育裡,算是很重要的素材,塑造他的立體感,啟發孩子的小手肌肉。」透過創作、配色,可以學習美、推廣美,讓美的東西傳遞下去。

平日,李莉萍喜歡以黏土捏塑出各類實體物、創作,「常出去看到什麼,回家就想試試。」教學教室內擺著各式作品,白色瓷盤內,盛著深色藍莓、鮮紅草莓、鵝黃香蕉切片、如白花花奶油花蛋糕、迷你蒸籠內的壽桃、肉包、餃子等,這些作品乍看之下以為是真品,觸摸後,才恍然知是黏土捏塑的。

李莉萍隨意地搓揉著白色紙黏土,撥下一塊塊黏土,搓揉成片狀,左拼右湊,轉眼間,一朵玫瑰成形。對李莉萍而言,捏一朵玫瑰不費力,卻有玫瑰真實美感,是捏塑的魅力所在。

李莉萍國中就開始學習揉製紙黏土,就讀台南家專、台藝大工藝設計系, 也曾向日本正規師範老師學習,一路學習下來,讓她對捏塑有深厚地底子。畢業後,就一直從事黏土工作、教學,至今三十餘年。

日本老師擅長捏人偶,他傳授紙李莉萍黏土的基本技術。和老師不同風格,李莉萍比較喜歡造型可愛的玩偶、動植物。為了讓作品更為真實,她仔細觀察、研究實體,再創作。舉例而言,李莉萍喜歡花草,曾為了捏塑蘭花,拍攝了許多蘭花的照片、買很多的蘭花,「就要時常接觸,瞭解後,就會栩栩如生。」

談到創作的困境,李莉萍說:「我喜歡嘗試新的實驗,想要黏土附著在其他東西上,如玻璃上、木頭上。」有時紙黏土材質特性,沒有那麼容易掌握。如紙黏土附著在玻璃上,會因為水分被吸收,陰乾後有裂縫,而修補接縫如何不著痕跡,就是技術。

李莉萍說,紙黏土和陶土不同,紙黏土成品只需陰乾,不需烘烤。紙黏土不易龜裂的特性,適合孩子練習、發揮創作。相較之外,陶土沒有水就無法靠離心力拉出型狀,且烘烤也容易龜裂,易失敗。

除教學、創作外,瑞莉格也不斷創新研發新黏土。「我們的商品在創新上面,因為不停研究新的產品,我引以為傲。」李莉萍說,過去瑞莉格生產線只有傳統紙黏土,現今則年年研發新黏土,親子黏土、如木質的木屑土、石頭黏土、陶塑黏土、奶油土等,符合不同需求。

李莉萍說,瑞莉格也推出奶油土,深獲蛋糕師傅青睞。為求技藝精進,蛋糕學徒必須不斷練習擠奶油,而食用奶油練習失敗後,就得重新打蛋白,耗費許多時間,而奶油土則可讓學徒若失敗,可不斷重複使用,節省時間。

瑞莉格早期只有製造紙黏土原料,將考試卷印刷、裁切後剩餘的紙張打成紙漿,融合黏土、黏膠、藍寶樹脂,做成紙黏土。一九九○年代後,開始研發新黏土,並結合教學、創作,推廣黏土。黏土研發由妹婿劉瑞年負責,黏土推廣的推手是李莉萍與妹妹李莉茜。

致力於教學、創作與研發,但面臨少紙化、少子化,黏土市場是否能持久,李莉萍說:「黏土能做多久,我們也不知道,但我們很努力去研發。」在市場上也陸續推出黏土文創商品,結合在地文化,如造型黏土繫上中國結,作成吊飾,讓大家都能接觸、喜歡黏土,這也是瑞莉格未來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

瑞莉格紙黏土

台灣文化創意教育發展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