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金採」記憶 走入黃金博物園區

04
黃金館旁的坑道舊址。攝影/趙以寧
【記者趙以寧/新北市報導】沿著蜿蜒的山路,嗅著老礦工揮灑的汗水與老居民們的生活記憶,來到位於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山城裡的黃金博物園區。豐富的歷史人文與自然資產,引領你進入一段記錄著金瓜石金礦工業歷史的黃金城傳奇。這座黃金博物園區,就像一個縮小版的金礦工業城,不僅保存了金瓜石輝煌時期的建築與信仰,更把居民們的熱情與生活方式表露無遺。在黃金博物園區裡,體驗採金、走入坑道,就如回到了過去金瓜石發光發熱的時代。

曾經輝煌的黃金城,也曾經沒落。一八九七年十月,日本人將金瓜石開山設立金瓜石礦山。一九三三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南來台灣,更興建水湳洞十三層製煉場。過了兩年,日人又成立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支持金瓜石礦山開採,生產日增,並且創新記錄,於是有了亞洲金都之稱,是金瓜石繁榮達於頂峰的時期。戰後金瓜石由國民政府接管,一九五五年,台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金)成立,再造此地的繁榮。後由於經營困難,台金公司於一九八五年收山,結束了金瓜石長達九十年來的礦山歷史。為了不讓歷史被遺忘,台北縣政府、台電公司、台糖公司著手計畫,簽訂協議將金瓜石打造成黃金博物園區,於二○○二年開始籌建,二○○四年十一月四日正式開園,不僅保存了大自然更保存了居民對金瓜石的情感與記憶。


04
黃金博物園區黃金館中模擬礦工採金之模型。攝影/趙以寧
來到這裡,貌似平凡的礦業遺址,卻寫滿了對山、對聚落、對房屋的歷史與故事。隨處可見油毛氈屋頂的房子,也有它特別的意義,當時許多人因掏金夢聚集至此開採金礦,因此房屋都是臨時搭建,為了因應金瓜石多雨的氣候,利用俗稱黑紙的油毛氈搭建屋頂來防水。往地勢高的地方走去,可以看見許多日式宿舍,由此可見當時管理階層與礦工階層的差異。 到黃金博物園區,除了參觀園區內各館,更要往附近走走,體驗金瓜石當年的繁華。當時的祈堂老街猶如現在的東區、西門町一般,是個不夜城,擁有許多遊樂設施。在這裡工作的礦工們,有朝不保夕的風險,於是養成了他們及時行樂,及時消費的生活習慣,祈堂老街對於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生活重心。再繼續走,可以看見礦工醫院舊址,雖然如今已老舊不堪,在當時可是醫療設備相當先進的醫院。值得一提的是,黃金博物園區內的建築,全是舊建築再利用所創造的展場,是與環境沒有隔閡的展場,像是鍊金樓,原本為銀行的辦事處,黃金館是舊時的辦公空間,環境館則從俱樂部變為圖書館再到現在的展覽館。

05
黃金博物園區中的四連棟。攝影/趙以寧
金瓜石的特別之處,在於多元的生態,此地擁有種類眾多的蕨類,甚至有冰河時期就存在的活化石代表鍾萼木。黃金博物園區的營運推廣組鄭宜峯組長笑著說:「其實還有許多老礦工住在這裡,他們都知道哪裡有金礦可採,也經常去掏河砂,甚至會自己鍊金,雖然是土法鍊金,只有百分之七時的純度,但一天還可賺個兩三千元。」

黃金博物園區的靈感取自於法國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精神,是一種區域性的經營模式,將展示主體與其自然生態環境相互結合的新概念博物館,強調博物館的設立是融合於生態環境中,不因興建博物館而破壞當地自然環境,利用這種沒有界線的博物館經營模式,能夠保存有形及無形的資產,居民還生活在此,擁有民俗活動與特別的生活方式,這是活生生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產,一點一滴、一草一木、一道圍牆、一段故事,曾經在這裡輝煌,也即將在這裡延續。

06
觀光客搶著摸黃金館中金塊的模樣。攝影/趙以寧
黃金博物園區也非常重視活動與教育,一年兩大活動,金采節與芒花季。金采節為七月至九月,主要推廣行銷金屬工藝,芒花季則是每年秋天十月至十二月,推出與礦業相關以生態為主題的活動。在教育層面有掏金體驗與坑道體驗,是為活的教育空間,另外亦常到附近小學舉辦活動,瑞芳國中更成立了社團,由學生來黃金博物園區做導覽與實習,目的是要讓學生從小認識家鄉,了解他們身處具有文化內涵的家鄉。

07
舊時採礦練金機器之模型。攝影/趙以寧
目前文建會將黃金博物園區設為世界遺產潛力點,期望打造金屬工業重鎮,將原料昇華成工藝品的境界,並且與當地居民共同努力將金瓜石推往全球,成為世界遺產。礦業遺址的復甦再利用,讓重汙染地成為有人文內涵的地方,解決了人類因工業對於土地的破壞,讓地方再生也保存人類的記憶,使我們重新思考過去的歷史意義,這是黃金博物園區的宗旨,更是人們為了地球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走訪九份─金瓜石

金瓜石介紹網站

【影片】讓人無法遺忘的歷史金瓜石黃金神社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