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永和享活誌》網路化 持續為地方發聲

【記者林允中/台北報導】創立於二○○七年的《Q-Life!永和享活誌》,是一份新北市永和區的地方報刊,專門報導永和地區的在地文化與生活訊息,宣傳社區的活動或店家,並把大議題投射在小地方上,讓居民們關心與討論。

在一個晴朗的星期五下午,太陽曬得路人紛紛舉起傘遮陽。走出捷運永安市場站,穿越中央圖書館公園,步行進入永和的傳統社區,一條條錯綜複雜的小路讓外地人容易迷失方向。在熱心居民的指路下,發現了藏身在古樸小巷中的報社辦公室。走進沒有招牌的門,一張大桌,一台電腦,一面滿滿的書牆,這裡就是《享活誌》發跡的地方。

《享活誌》的構想來自於兩個高中好友,經理菜承恩與主編周肇萱,出版界出身的兩人在二○○六年底決定合辦地方刊物。「因為翻開報紙,看到關於永和的新聞好像很少。」周肇萱說,「但跟鄰居聊天發現身旁有趣的事情也滿多的。」當時幾個都住在永和朋友有了共識,聊一聊後覺得永和也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刊物。

「當時大家也是很猶豫,」周肇萱說,因為很多出版界的前輩勸告他們,出報紙雜誌是在燒錢,「但我們還是做了」。但因為都是朋友的關係,周肇萱覺得在做的時候也是滿好玩的,而在辦《享活誌》的同時,大家也才更了解永和這個地方。

報社的經費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是各自籌資,菜承恩和周肇萱兩人當時也是全職投入在《享活誌》的工作上,不領薪水。周肇萱說「其實寫稿一點都不困難,你要找題材很容易,到後來還是經濟來源是比較大的困難。」也因為這樣,《享活誌》從第一期開始就有廣告,但如此一來也能刊登身邊的許多小店徵人、促銷的訊息。「我們把它當成與社區連結的一部份,剛好也成為我們的經濟來源。」周肇萱說。

而受到經費的限制,《享活誌》的人力比較拮据,最大時團隊有過十人,但核心成員只有五人。在這樣迷你的小編輯團隊,分工不是很明確,「每個人什麼事都要做,所以都要會,」菜承恩說:「對我們本身也是很有幫助,大家對每個環節都蠻熟悉的。」周肇萱回憶,大家都要跑新聞寫報導,有些人要廣告、也要負責美編,也會輪流跑印刷廠。

當時《享活誌》做過一系列的專題叫《永和六十二分之一》,訪問永和六十二個里的里長,經過詳細規劃後,卻沒有里長願意受訪,團隊遇到了他們的第一次挫折。菜承恩回憶:「最後問到第一個答應的,已經超過半數了,全部都拒絕我們。」周肇萱也說:「那時候覺得,其實很多事情跟我們想像的都不一樣。」但約到了第一個里長之後,經過他的介紹,後面的約訪都很順利。菜承恩笑著說,到後來甚至有里長來說「希望趕快報我。」這是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採訪經驗。

在推出十三期後,《享活誌》決定放上網路,完全以部落格模式繼續經營。他們一開始也很掙扎:要不要停?要用什麼形式來發?但經過思考之後,還是決定以網路平台延續。周肇萱說,最重要的是把這些東西留下來,繼續做記錄。
在全面網路化之後,《享活誌》也繼續為地方發聲。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報社巷口的兩棵三十年老樹被檢舉擋路,將在兩天內遭到移除。這兩棵樹已經太久了,連紅線、路燈都是圍繞著這兩棵樹。菜承恩說,一聽到鄰居跟我們說之後馬上去採訪、PO上網,並發給各報記者。這則新聞後來見報,也因此救了老樹,聯合報記者來採訪時,還跟《享活誌》說「還好你們有把他報出來,不然我們也不知道。」後來永和區長本人還來看這兩棵樹,說:「真的很有成就感。」
從創辦到現在,成員來來去去,與這份報紙最緊密的還是菜承恩與周肇萱這對情侶。「原始就只有我們兩個人吧。」菜承恩笑著說,「所以到最後你看到也還是我們兩個人。」這兩位七年級生,在專心辦《享活誌》的那段期間,總共投入了兩百萬。
現在他們兩個都有自己的工作,用多的時間盡量繼續經營這個媒體,希望繼續為永和發聲。目前部落格的更新時程不固定,菜承恩笑稱是「龜速」狀態,但他也認為現在的目標「不在多在精」。周肇萱說,希望未來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在工作穩定了以後,還是有很多時間能來做這個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記者林允中/製作

 
延伸閱讀

Q-life! 永和享活誌
維基條目:《享活誌》

創辦人FB: 蔡承恩周肇萱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