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沈欣漢/生命力報導】位於台北市長安西路的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館的前身從日據時代就已經存在,為當時台北市八所小學校之一的「建成小學校」,而到了一九四九年台灣光復,因同年成立台北市政府,首任市長接管「建成小學校」的建物作為市府辦公處所,將建築物原有的教育功能轉變為政治功能。到了一九九四年,台北市政府遷往信義計畫區的市府路新址,在民眾的共識下,這棟大樓正面建築就作為美術館使用,而在二OOO年這裡也正式命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主要是由藝術、古蹟、科技這三者做一個結合,這當中經由市府、社區、藝術家共同努力,把創意、藝術及科技帶進整個台北、社區以及這棟歷史建築的新生命裡,讓大家見證台北人文變遷的老建築。館長賴香伶說:「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成立和運作是『藝術、古蹟、科技』三者完美的結合,未來仍將持續以充滿機動性的活力,透過一些藝術展演,刺激國內藝術的創作火花。」台北藝術館的未來將發展為多角度的總體規劃,以藝術來表達未來城市的景觀,實驗各種都會景觀的新情境,達成以城市主體特色為對話基礎的前瞻理念。賴香伶也表示,現在全球化的現象已在許多的領域出現,像是經濟、文化、科技、信息等,這種跨文化的豐富對話,將有助於拓展視野,而且本館又以古蹟作為展演場域,即具有將文化歷史與當代藝術並置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