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7日 星期五

先嗇宮文物館 延續在地文化

【黃莉喬報導】「咚咚攏咚鏘…咚咚鏘…」配合著震耳的鼓聲,舞龍奮力的擺動著,神農文化祭在台北縣三重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先嗇宮熱鬧展開,在主廟的對面,卻有不同於這般喧囂場面的社教中心文物館,也在文化祭中悄悄誕生了…。 

縣定三級古蹟─先嗇宮,又名五谷先帝廟,主祀神農大帝,是三重市民的信仰中心。先嗇宮創建於清乾隆初期,而今年適逢先嗇宮建廟二百五十週年,在大幅整建後,重現建築雕刻之美,樑柱門楣間的巧雕細琢,各式楹聯書法、色澤精緻華美的剪黏,以及從今年廟宇另一項特色─廟方委託本土陶藝家李國欽雕塑窯燒的九龍壁,可看出先嗇宮不只是三重地區民俗信仰中心,更多了為歷史紀錄,為文化傳承的意義。

先嗇宮文物館是由台北縣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所策畫,這個構想已存在很久,主要是要有時間和空間才能落實。因為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同時也是文史協會理事長,他催生文物館並讓文史協會與廟結合,一起推廣教育文化。李乾龍表示很多文人歷史產物是靠先人智慧累積下來,成立文物館是想延續,把三重各方面藝文人才,舉凡各種彩繪、雕刻陶藝、字墨精華部分保存並留給後代,「歷史不能重來、毀掉就沒有了!」他這麼說。

協會每個月會開課,雖是會員制,但他們開放並歡迎非會員的人來參與,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洪希賢說:「我們算是文化播種者,扮演帶領對文史工作一樣有興趣者入門的角色。」協會裡大概有九十個會員,其中一位研究員張榮開著玩笑說:「我只是來廟裡玩的啦!」他謙虛的表示自己只是地下文化工作者,但一談到工作,他還是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的述說著。

文物館內展示了代表先嗇宮歷史沿革的文物和照片,當然不可少的會呈現廟裡的建築素材,有雕樑畫棟之美及楹聯匾額,剪黏等塑造藝術品和交趾陶作品,最特別的還有一塊具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清代木製籤板,其歷史價值彌足珍貴。

除了這些特定展示品,館內還邀請筆墨大師陳耀文、陳耀輝兩兄弟,展出他們的毛筆和製墨,有各式各樣動物毛製成的筆,特別的是還有使用熊貓毛的。而酒瓶樣式、小琉球貝殼做成的筆身,也讓參觀觀眾驚嘆不已。陳耀文說:「筆墨書法這種傳統行業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藉著這樣的展出,可以推廣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之美。」

三重市字墨向來頗負盛名,配合二水的硯台、埔里的紙,協會規劃下一次展出文房四寶。每隔一段時間館內展出內容會做改變,但由於文物館才剛成立,活動種類很多都還未定案,可確定的是以文化層面為主。他們也想在暑假開設書法班、鄉土研習營、交趾陶研習營等…,配合廟裡大型活動來舉辦,協會和廟就像是一體的兩面,彼此共存共榮著。

張榮表示要不是地點不夠,不然可以展出更多東西。像活躍於北台灣廟宇彩繪界的大師許連成的作品,還有八十幾歲還在做皮影戲的阿伯,以及另類書法─符咒等…,協會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獨具傳統技術的文藝工作者陸續的挖掘出來,「我們等於是把這些傳統文化記錄下來,讓這些人有機會浮出檯面,但也要靠『機緣』呀!」

先嗇宮為三重市歷史、文化、信仰的主要集散地,而三重市多為中南部移民,將來捷運通車後,勢必會帶來更多外地人,先嗇宮文物館介紹三重歷史文物,要讓移民者更了解這塊土地,也讓本地人認同,進而延續在地文化。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