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3日 星期一

認識厭食症 教你享瘦不減壽

【記者潘文慧/生命力報導】以心理疾病的方向看來,神經性厭食症是現今較為常見的厭食症之一。據了解,神經性厭食症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其發病年齡可能從十多歲直到三十多歲,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八。專家將神經性厭食症定義為「無情地透過自我挨餓以追求苗條,甚至以死亡為代價」。

近年來,隨著「瘦即是美」的觀念大大流行,各式各樣瘦身廣告充斥著各大電視頻道。省立台北醫院楊思亮醫師表示,國高中女生罹患厭食症的比例日益升高,大部分的原因為病患對自己身材要求「超過合理的期待」。

楊思亮說,雖然大眾媒體的普及化,讓國人可以透過不同管道了解厭食症屬於嚴重型精神官能症的一種,但是絕大部份的病患前來門診就醫的情形卻沒有明顯增加。而根據統計,目前罹患厭食症的年齡層正不斷的降低當中,尤以國高中的女生罹患的比例居多。

厭食可能出自於許多不同原因,包括癌症和藥物的效應;此外,也可能是作為各種心理疾患的一部份,這些心理疾患諸如抑鬱症、躁狂症、焦慮、神經性厭食症及神經性貪食症。

以心理疾病的方向看來,神經性厭食症是現今較為常見的厭食症之一。據了解,神經性厭食症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厭食症患者為男性,其發病年齡可能從十多歲直到三十多歲,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八。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專家將它定義為「無情地透過自我挨餓以追求苗條,甚至以死亡為代價」。

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複雜的生理、行為與心理的變化,具有病態地懼怕肥胖、對自我身材形象不正常的扭曲,以及不斷地追求苗條的決心等特性。「與同儕之間的比較心態,往往是罹患厭食症的主要原因」楊思亮說,病患往往認為長輩之所以給予兄弟姊妹較多的關心,或是能在團體中交到較多朋友的原因完全取決於身材比例的好壞,於是造成病患拼命減肥,因而導致厭食。

楊思亮認為,治療厭食症的方法可分為生理及心理兩大方向。除了抗鬱藥物的定期服用外,心理治療又可以分為心理分析及行為治療分析兩方面。他說,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病人的心理狀況為主,而行為治療分析法則就病人平日行為做一研究,探討病人可能得病的因素,以求改善病情。

若是身為厭食症患者的親友,楊思亮說,並不贊同親友一昧規勸病患「多吃」,企圖私下引導病患恢復健康。他反倒認為,家人應該減少不必要的責罵、給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必須趕緊協助病患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楊思亮說,有許多不同的情境可能減少人們的攝食,藥物、疾病及心理疾患都可能導致厭食。目前心理學家及醫療專家正致力於緩解這些可能威脅生命的身體功能異常。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