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7日 星期三

醫療改革基金會 與台灣期約十年 

【記者林于蕙/生命力報導因為觀察到了台灣醫療體質的不良,國內二十多位學界精英籌組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希望透過資訊的揭露,為民眾權益善盡把關的責任;藉由醫療政策的分析及倡導,促使民眾、政府以及醫界做出良性的互動,創造出三贏的局面。

「嚐過因為醫療疏失導致胎兒流產的痛苦,才知道台灣的醫療環境真的到了必須改善的地步了。在自己慘痛的親身經歷之後,不希望別人也遭受到同樣的痛苦。就是以這樣一個謙卑的態度,而想要對台灣的醫療體制作出一點奉獻。」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說,「台灣在這樣不良的體制之下,病人與醫生同樣都是受害者,前者要承受醫療疏失的後果,後者也被醫院當成生財工具及發生醫療糾紛的代罪羔羊。」劉梅君因為這樣興起了改革的想法,與其他同樣關心台灣醫療體質的學界人士一同策劃了這個醫療改革團體。在一年多的籌備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於去年六月募得足夠的資金,正式申請立案。

醫改會成立後第一年目標希望在醫療品質相關政策上取得發言權;第三年是要建立以民眾角度切入的醫療品質指標,作為醫療機構的評鑑標準;第五年目標是要成為對醫療品質促進具公信力的民間團體;第十年則是希望實現兼具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劉梅君表示,醫病之間長期存在著地位不對等的關係,而這樣不對等的關係最大的原因是出在醫療資訊不足,使得民眾無法為自己的權益把關。為了達成醫改會的目標,第一步工作就是推動醫療資訊的透明化,並在今年一月公佈了「藥袋標示調查」的結果,醫改會希望這樣的舉動能使民眾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凝聚出集體的力量。使政府、民眾與醫界能夠有平等的地位,三者之間達成良性的互動,創造出三贏的局面。

醫改會的專員陳雅晶提到,在基金會成立之後,時常會接到遭遇醫療糾紛的民眾尋求協助,其中還有一些家庭還因為醫療糾紛,生活陷入困頓。這些人雖然令人同情,但是醫改會並不希望這些個案的悲情性影響了大眾的目光或是媒體的過度關心,而忽略了從結構性因素來思考醫療改革的問題。況且現在基金會的人力不足,實在不允許對每一件個案都作處理。原本醫改會只提供醫療糾紛的相關諮詢,並不介入個案處理,但是近日感受到需求殷切,所以會選擇性的提供個案一些幫助,「畢竟,這些醫療糾紛的受害者,是醫改會必須存在的一個正當性理由。」

少掉了悲情訴求,也使這個公益性質的取得社會資源相對不容易,以致於醫改會無法提供足夠經費支付所需的人力,除了三個隨時待命處理基金會的事務,作執行工作的專員之外,其他的成員都是不支薪的義工。這些義工不但不領薪水,而且有機會到外面以基金會的名義所領的出席費或者是演講費,也都毫無保留的回捐給醫改會。除此之外,這些各大學院校的教職員,不但願意付出時間、精力,每個人也都是醫療改革基金會的長期贊助者。

劉梅君說:「醫改會裡面的很多成員他們從來都沒有過向我這樣的經驗。但是他們看到了周遭人的不幸,希望經過立法或是其他的管道,改善這種情況,讓這種事情會減少。」這種不是因為受難之後的成長,而是發自內心,希望自己好別人也要好的態度,是一種很高尚的情操。


延伸閱讀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查核長庚 醫改會支持健保局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