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5日 星期一

口述訪問歷史 見證九二一重建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震災撼動整個台灣島,創傷至今仍未痊癒。鑒於近年來國內相關單位已經開始進行台灣災害文史資料的整理工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歷時近兩年,以口述訪問的方式收集災後各方資料,於今年一月發表了七十萬餘字的「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為集集大震留下歷史見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審兼口述歷史組執行秘書沈懷玉表示,九二一震災發生後,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便指示各單位進行災後史料的整理,而院內各研究所依照不同專業領域分別執行中研院「九二一災後重建計劃」的專題。

關於「口述歷史」和一般歷史的差別,沈懷玉說,「口述歷史」(Oral History)主要的工作是為歷史研究提供素材、增集史料,和回憶錄的體裁也不太一樣,而且必須在消息來源消失前完成工作,「因此是一項和時間競賽的工作。」

沈懷玉指出,過去近代史所的口述訪問工作比較著重在個人生命史和紀錄的保存,如戒嚴前黨政軍時期重要將領和官員的資料整理。近年來開始將工作面延伸至災害史和社會史的研究,以協助史料整理的工作。

她表示,因為口述訪問所得的資料本來就相當主觀,加上九二一重建工作因為預算分配的關係,已經就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因此災民和地方行政首長彼此會互相批評,有些鄉鎮長甚至對一些工作社團的態度感到不滿。」她說,雖然批評的雙方未必客觀,但是在訪問紀錄中仍然採納各方的意見。

沈懷玉指出,這次的研究計劃,近代史所選擇南投和台中兩個主要災區進行訪問工作,主要訪問在第一線服務的醫療、宗教團體和專業工作團隊。有些接受訪問的醫院,地震發生時本身就已受到很大的傷害,不但要忙著撤出的病患,還得治療接踵而至的傷患。

「這些醫生當時不但要救人,也要救自己;有些醫生甚至救人救到坐在地上哭了出來......」沈懷玉說。 她表示,在救災的過程中,國軍和一些宗教團體也不避諱地協助清理、拼湊屍塊,「許多人除了救難,還要面對家屬,讓小孩子接受悲劇。」在救災過程中,這些團體都扮演著比地方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在諸多工作團隊中,沈懷玉說,建築師謝英俊為了協助重建倒塌的住屋,特地將事務所遷至邵族所在的日月潭。謝英俊認為自己「不僅要去幫他們,還要讓他們自己站起來。」因此,他在當地成立「合作社」的模式,指導當地居民互相協助彼此蓋房子,並且組成「寶島義工團」,帶領居民以包工程的方式為自己重建家園,讓他們能靠自己完成重建的工作。

沈懷玉說,整部訪問紀錄可說是「地方史」和「災害史」的綜合整理,也可作為政府部門在規劃重建政策的參考。「由於政府在這方面(災後重建)沒有經驗,加上地方仍有許多問題存在,因此政策只能邊做邊修正。」

整個「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擬定執行計劃,八十九年二年開始訪問,一共訪問了一百多人。全書共分成兩大冊,上冊收錄了政府負責災後重建的相關部門,受災及協助重建的鄉市鎮地方首長,共三十七篇;下冊則是記錄了投入救災和重建的宗教團體、醫療機構、公益社團、建築專業團隊和社區文化工作者,共三十五篇。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